這是什麼道理?是“時命大謬也”,是時代的氛圍、文化的氛圍、價值觀念,包括自己的命運、社會的進程,鋪天蓋地早就把這一切淹沒了。《易經》坤卦文言說:“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你想“隱”也好,不隱也好,根本沒有你說話的份,大家都不料理你一眼。現在有隱士啊,也有打廣告的隱士,誰去料理他?特別是在現代社會裏,在功利社會中,隱士是犯傻嘛,傻得不可理喻,誰會料理你?皇上料理你嗎?諸侯料理你嗎?億萬富翁料理你嗎?不料理。料理的都是他在“隱”的過程中發點“神通”、發點功夫出來,能夠嘩眾,能夠炫目,能引起社會高度重視的這麼一種新鮮事。有關的部門有關的人,他才會料理你。如果你是平常心、平常事、平常人,你隱也好,不隱也好,都沒有人會料理你的。社會的主旋律、社會提倡的東西不是你這一套,你隱也好,不隱也好,誰料理你?沒有人料理你,所以,這稱之為“時命大謬也”。看一看我們自己周圍的環境,給大家留下了什麼樣的感覺?很多人都在為社會憤憤不平,要明白這就叫“時節因緣”,就叫“在劫難逃”,沒有什麼需要你去杞人憂天的,沒有必要。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我們假設時代、命運各個方麵都很紅很牛,皇上提倡佛教,帶頭讀經,在大學裏講《論語》,講《大學》,帶著大家學,帶著大家念;各地諸侯廣建學堂,廣建寺院,普天之下都誦佛頌聖的歌舞升平,一派天下太平的景象。既然都到了那個時代,這麼好的一種社會狀態,還需要你去隱嗎?還需要你去說話嗎?還需要你提倡什麼嗎?那都叫多話、廢話。所以,如果有一天出現了“時命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你就好好與社會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
怎樣界定自己的存身之道
“反一”,就是回歸於渾然一體、和諧相處的狀態,而不露痕跡。在堯舜時期,已經是垂衣裳而天下治了,你還要異軍突起、高標自己——我了不得,我見道、悟道、修煉成菩薩了,大家快來禮拜、快來供養。有這個必要嗎?別人也不吃你這一套。所以,在那個時候是沒有這種需求的。天下太平,人心太平,大家都是平常人、平常心,日用之謂道,這個已經是“道”了。你再來說道,就是頭上安頭,蠱惑人心,反而會惹麻煩。所以,“時命大行乎天下”時,一樣要“反一無跡”。真正的隱士,不論天下太平還是亂七八糟,隱就隱了,無所謂治亂不治亂。中國曆史上,亂世有隱士,治世也有隱士;亂世有聖人,治世也有聖人,隻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不當時命”就是運氣不好、背時倒灶,就像我當年當知青、坐監獄、當搬運工一樣,我是一輩子“不當時命”的,運氣又糟又差。在那個情況下,“深根寧極而待”。《道德經》說“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這是在平時做的功夫。“深根”,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道”的土壤裏;“寧極”,安寧,一定要保持心靈的祥和安寧,以期達到一種最高最深的境界。我們在日常生活裏,能不能使自己的心靈、精神真正處於“深根寧極”的狀態?如果能夠達到這種狀態,恭喜了,你已經是道人了。用《道德經》的話來說,你已經練就了“致虛極,守靜篤”的功夫,已經得到了“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所以,我見過很多有學問、有名望、有這樣功夫那樣功夫的人,我基本不聽他具體說什麼,首先就看他的氣沉下去沒有。有沒有靜氣,有沒有定力?是否神閑氣定?如果有靜氣、有定力、神閑氣定,這個人一定不簡單。不管他有沒有文化,富不富貴,他有這種氣就不得了,這叫金不換。有的人富貴,有的人知識淵博,但是心氣浮躁、神搖氣動,甚至魂不守舍、氣急敗壞,這些都是離麻煩不遠了,或者已經惹上麻煩了。哪怕他在富貴之中,富貴也不長久了;哪怕他很淵博,但離精神病也不遠了。我們要看到這一點。平時怎麼觀人?用什麼標準來觀?對我來說,就看這個人是不是“深根寧極”。
“深根寧極而待”,“待”什麼?“待”各種各樣的因緣嘛。“待”未來,每個人都要麵對未來,未來可能是吉也可能是凶,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好,我們都不主動出擊,要“待”,要隨順因緣。用雲門宗的話來說,就是“隨波逐浪”,管他的,這樣就行了。
“此存身之道也”,人在社會上也就一百來年,日子很短。我經常說,人有三條命:自然生命——生老病死;社會生命——貴賤窮達;精神生命——喜怒哀樂,精神有各方麵的追求,哲學的、藝術的、宗教的種種追求。這三條是一體的,但不可能麵麵俱到,就看你取什麼。自然生命方麵,你能活一百歲;社會生命方麵,你能當億萬富翁、當皇帝;精神生命方麵,你又能成佛成菩薩,哪有這麼好的事?佛祖本來可以當皇帝的,但他出了家;梁武帝本來是皇帝,卻隻想著出家,結果把國都破了,所以是不可兼得啊。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存身之道”,來保護好自己的自然生命,料理好自己的社會生命,享受好自己的精神生命。還不僅僅是簡單的保存生命,是要保存自己的精神力量、精神的作用。我們應怎樣建立能使自己“長生久視”的“存身之道”呢?
料理好“五蘊廟”的香火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前麵講了“存身”,這裏就講“行身”,就是在道上身體力行。身體力行的關鍵處就在於“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