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恬淡之心,就有智慧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本段就是莊子對《道德經》這段的詮釋。這裏給我們提出了警告,如何麵對我們的文明?且不說文明,就是麵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信息、文化時,我們怎麼料理?歸宗一句話還是:以恬養知,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這個是最關鍵的。說了這麼多,最後還是要回歸到這裏。
“養恬”並不是要我們拒絕文化、拒絕知識,知識、文化是多多益善,做學問也要多多益善,“為學日益”嘛。但在“道”上就要回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就是“以恬養知”,“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我們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在生活之中,在精神之中,要敢於守住這個。這個說穿了就是佛教所講的“定慧雙修,定慧等持”。平常我們把“定”看得太高,很多人覺得“定”很難;但“恬”就好辦得多,它和我們的情感很接近,一個“恬”字就能得養。大家是不是有這個感覺?“恬”容易感覺,“定”就覺得有距離,高僧大德才能入定,我們怎麼能夠入定呢?但是,我們養恬淡之情、恬淡之心就要方便得多,多好啊。有恬淡之心就有智慧,一定要堅信這點。
從怎樣修身養性,莊子談到了“知與恬交相養”,即佛教“定慧雙修”、“定慧等持”的理念和實修功夫。最後又尖銳地指出,人類社會性的步步擴張,自然性的逐漸減弱,必然是“逮德下衰”,“德又下衰”,然後繼續“德又下衰”。這種局麵基本是不可逆轉的。現在社會性越來越強勢,科學技術越來越強勢,而人類的自然性、地球生態環境卻是越來越弱勢。隨著大機械、大工業的強勁出擊,包括化學工業,生態環境岌岌可危。伴隨著高科技的市場化全球推展,亞太峰會、G20峰會顯示出國際金融體製受到的衝擊。在這些衝擊下,各國包括美國自身都朝不慮夕,麻煩多多,中國也是麻煩多多。自古以來大家都“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放棄自然性而擴張社會性,麵對這樣的情況,怎樣料理?我們每個人都有心,“心與心識知”,心麵對諸多的“知識”,怎麼從裏麵開發出智慧來?現在因特網、互聯網都連接了,“心識”與“心識”都連接了,但是這一切“不足以定天下”!大家要留意這幾句話。
“定天下”,就是天人合一,社會性和自然性的和諧。怎麼和諧?老莊明確指出這是不可能和諧的。但人類仍然“附之以文”,仍然以種種理由來矯正社會、矯正人心。要想重歸於天人合一,重歸社會與自然的和諧、人心與社會的和諧還不夠,還要“益之以博”。還要有這個方麵、那個方麵,這種理論、那種理論,各家各派。然後就“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就成了惡性循環。
大家都喜歡嬰兒,嬰兒是原始天真。什麼叫天真?並不是我們道教裏說的天尊,神話了的神仙,比玉皇大帝還厲害的,不是。這個天真是純粹天然,沒有一點虛假,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刀斧雕琢的行為。但當嬰兒慢慢成長,就逐漸被雕琢了,知道討好爹娘了,那就已經有社會性、機巧之心了。才幾個月大,你們看汙染得多快,當然也被社會性陶鑄得很快。人的成長是自然性慢慢減弱,社會性突飛猛進。就是嬰兒到小孩的成長過程也有一個“文滅質,博溺心”的結果,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上了年齡的人都知道,特別是在社會關係網中焦頭爛額、在人世間尋找真理的人,都想披上袈裟去出家,或到深山老林去躲著,逃避社會性,想找一塊淨土,想使自己返老還童、返璞歸真。嚴格來說,返老還童就是要回歸於自己的童心狀態,因為這麼幾十年的機心煎熬,越過越不是滋味。返璞歸真就是把這個社會性去掉,回歸到純真的自然性。
我們這裏有中醫大師,請問,現代人的病是不是絕大多數都是社會病?有多少是純自然的風寒暑濕帶來的病?絕大多數都是社會生活引起的疾病,社會性引起的病。所以,返璞歸真,是要在社會上摔打多少年後才會有的需求。對小孩子而言,不管是到幼兒園,還是小學、中學、大學,乃至出國去讀博,大家都爭先恐後要把孩子打造一番,豐富一番,這個是必然的過程。“文滅質,博溺心”,的確是這樣,非得走這樣的路。小孩子是這樣,現在打工的、當白領的也是這樣,你的技能、知識跟不上,很快就會被炒魷魚,競爭如此激烈。在這種狀態下,“民始惑亂”。人類社會自形成以來,哪天不在惑亂中?“民始惑亂”,然後才有佛祖、才有耶穌基督、才有孔夫子給大家傳播大道的福音,讓大家修身養性,達到最高的境界。但這個是聖人聖賢才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作為一般的老百姓,的確是“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