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國新農村運動對我市新農村建設的啟示(1 / 2)

韓國新農村運動對我市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出類拔萃

作者:李建娥

幾十年前,韓國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時,麵臨著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衡的問題,經過科學論證,組織實施了新農村建設與發展運動,把經濟發展、科技發展和國家倫理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這些做法對我市新農村建設有較好的啟示作用。

啟示一:建設的根本目的——激發內動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是農業擴大再生產的基礎。韓國新農村運動特別注意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首先注意的是激發國民進取精神,引導國民進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對農民進行現身說法,注意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從而使新村運動最終轉變為“民間主導型”群眾運動,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措施。

我市率先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實現這個目標的前提是充分發揮農民主體的作用,調動農民和農村自身的積極性,改變“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擺脫貧窮、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麵發展。第一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搞“形象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部門都要明確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特別是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在製訂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要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第二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加強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發展。第三要依靠農民辛勤勞動。進行農村組織體係創新,讓農民真正組織起來,即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和推動農村基層誌願服務活動。

啟示二:開發的模式構建——跨區域發展

韓國將新村運動放置在國際交流、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下,進行跨區域整體結構性調整,不僅是農村,城市也開展;不僅是農民群體,還包括大學生、教師參與;不僅是本鄉關注,還吸引海內外的各種力量。在指導思想上,韓國新村運動引導各地,把每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品,緊緊抓住“特”字這把可持續發展的標尺,使各區域各有所長、各有所得。在資金籌措上,主要通過市場機製,吸引國內外大量開發性商業投資,國家主要解決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很少直接投資到有關企業,發展的資金主要是“民間主導型”。

我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基於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市場化背景下進行的,實質是改革開放的深化,要跳出農村研究農村,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走城鄉統籌、以城帶鄉發展的道路,使資源、要素優化組合利用。在指導思想上,把城市支持農村提到新高度,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互動的力度,積極推進社會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城市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在農業生產上,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發展生態旅遊、蔬菜等優勢產業。在城市化發展上,搞好二、三產業的布局,推動產業向城鎮集聚、人口向城鎮集中,增強城鎮的經濟總量。在資金籌措上,除增加政府投入外,從宏觀上統一調度有限資金,重點解決農村發展“瓶頸”問題,重點推廣以獎代補、招投標製、實物補助等建設模式,解決農民、農戶、鄉鎮難以解決的道路、科技、教育、衛生、人力等重大問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麵發展。

啟示三:建設的重點領域——改善人居環境

韓國新村運動設計實施一係列開發項目,以政府支援、農民自主和項目開發為基本動力和紐帶,帶動農民自發的家鄉建設活動。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基本精神的新村運動先在農村開展後,以振興國家為動力,迅速波及工廠、學校及城市,向全國範圍擴展。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韓國政府為全國所有農村每個村免費平均提供300袋水泥,限製農戶不得自行處理水泥,而要用於村裏公共事業。地方政府為用好這些資源,把工作重點放在改善農村公路、住房條件、農村電氣化、農村自來水、水稻品種、村民會館等生活環境上,設計了近20種建設項目,如修建橋梁、修築河堤,改善飲水條件和房屋、村級公路等。通過一係列實實在在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工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變了農村麵貌,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和稱讚。

目前,我市農村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農村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公共產品總量不足、渠道分散等問題依然存在,農村落後城市的局麵仍呈擴大之勢。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展,應全麵分析我市農村社會經濟現狀,根據輕重緩急,以改善人居環境、生產條件、增加農村公共品投入為切入點,提出我市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領域,確定10~20種適合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項目,統籌安排城鄉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