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國新農村運動對我市新農村建設的啟示(2 / 2)

啟示四:建設的運行秩序——分階段推進

韓國新村運動於1960年前後在農村小麵積試驗階段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納入政府工作日程,長期被忽視的農業才開始受到重視,最終取得顯著成效,擴大實施範圍,並從政策上確定下來,幾十年始終如一,形成政府統籌指導型分階段協調推進模式,每一階段都依靠既有生產因素獲得最大經濟成果。一是基礎建設階段(1971-1973年)。重點是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如改善廚房、屋頂、廁所、公路等。二是擴散階段(1974-1976年)。新村運動迅速向城鎮擴大,成為全國性現代化建設活動。重點從改善農民居住生活條件發展為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改善和提高。三是充實和提高階段(1977-1980年)。這一期間,政府推進新村運動的工作重點為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特色農業,積極推動農村保險業和鄉村文化的發展。四是國民自發運動階段(1981-1988年)。政府大幅度調整新村運動的政策與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國性新村運動民間組織,信息宣傳和培訓工作改由民間組織承擔。政府隻是通過製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財政、物質、技術和服務等支持。五是自我發展階段(1988年以後)。政府倡導全體公民自覺抵製各種社會不良現象,並致力於國民倫理道德建設、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民主與法製教育。韓國新村運動起步很實、導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見”的事實引導農民在思想上產生共鳴,使韓國新村運動走上全民參與、全境展開、實踐先行、自覺持久的良性運行軌道。

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與韓國1978年時基本相當,相對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仍然很艱巨,責任依然很重大,建設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建立以政府統籌指導為主、分階段協調推進的模式,對不同經濟狀況的村鎮進行分類指導,建議借鑒韓國新村運動在基礎建設階段、擴散階段、充實和提高階段等不同時期的建設模式和經驗,針對不同鎮村的發展狀況,科學確定新農村建設路徑,在宏觀上調控好開發點、聯動軸和輻射麵,達到“以線串點”、“由點到麵”,讓農民得到實惠,讓增收的現實喚醒農民。

啟示五:建設的核心思想——科技教育先行

農村發展相對滯後的深層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貧困的根本因素在於信息缺失、文化落後。韓國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十年的時間裏走完西方國家近百年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現“漢江奇跡”,韓國自己認為就是高度重視發展教育事業,並堅持不懈地開展新村運動。他們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運動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內容,他們把一切正規和非正規的區域社會教育活動和新村運動同步進行。可以說,韓國農業的迅速發展是伴隨著新村運動進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離不開新村教育的貢獻。所以,韓國至今仍堅持把加強農業科技和推廣工作,加強農業技術教育和培訓作為發展農業的關鍵環節。

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之一是提高勞動者素質,開發人力資源,因此,必須教育先行。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和教育觀,立足於本市農村發展,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思想,把農村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勤勞樸實的民風提升為開放文化、發展文化;其次,樹立“以效為本”的現代教育質量觀,立足於把適用的先進農業技術送到千家萬戶,積極探索農民培訓的辦學規律,進一步整合現有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就業能力。最後,建立整體發展思路,按多維、整體、係統要求,在動態過程中協調發展,進行全方位、多側麵、分層次、有重點的配套組織,在政府統籌參與、農民主動參加、社會全麵關注的教育培訓機製下,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培養和造就現代新農民,走出一條立體推進農村教育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李山水,許泳峰.韓國的農業與新村運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38-58,168.

[2]黃立華.韓國的新村運動及其啟示——有關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成功經驗[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16-118.

[3]詹德斌.韓國新村運動的起因及作用再考察[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