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自己要確定你有支援,並且你沒有過度負荷或過度勞累。你可能被暴露到其他當事人創傷的故事和情感中,要確定能夠得到很多支援和幫助。假如你曾經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不曾完全處理好的創傷時,你要能夠預期這些記憶、問題和情感將被其他當事人的創傷所引發,要盡快得到幫助或支持。

怎祥幫助自己保證睡眠與休息;保證基本飲食;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不要隱藏自己的感覺;不要逃避自己的痛苦;不要勉強自己去遺忘痛苦。

第三部分救援人員2008年5月22日,陳菊(化名)作為一名護士從前線退了回來。回來後的短短幾天中,她的內心一直在遭受著折磨。

朋友為她準備了慶功宴,但陳菊根本吃不下。她一直躺在床上,腦子裏全部是那些天的畫麵:殘屍、遍地的屍體、呼聲、喊聲、呻吟聲(摘自《法製周報》救援人員也是要接受心理援助的重要群體。通常情況下,救援人員人數是受災人員的兩倍以上。他們在陌生的災區工作,工作環境惡劣,物資短缺,工作節奏也因時間流逝而更為緊張,加上救援時間過長,極易造成身心疲憊;與此同時救援人員還麵對著地震後的慘狀:一具具屍體、倒塌的房屋、駭人的場景。他們每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從廢墟瓦礫中救出幸存者、挖掘死亡者的遺體,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沉重的壓力加上強烈的視覺刺激都極大地衝擊著他們的身心,造成了各種負麵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得到緩解,就可能逐漸發展為心理問題,導致一係列的身心障礙甚至最終精神崩潰,成為需要別人救助的“被救援對象”。地震等重大災難的救援者,常常會出現由於對生還者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心理崩潰。因此,救援人員是僅次於災民的另一個“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高危人群。

三十七、為什麼災區救援人員也會出現心理反應?

地震等重大災難的救援人員,不但要處理大量艱巨而繁重的救援工作,而且要連續不斷地目睹慘烈的場麵他們常處於心理危機的邊緣。因此,前往救援的工作人員如果沒有受過相應的心理訓練,直接麵對慘烈的重大災難很容易受到心理衝擊,出現一些心理反應,如:過於主動地承擔過多的工作而導致心力、體力消耗過大,過度疲勞甚至機體衰竭;為不能及時營救出更多的人而產生內疚感、無助感;以及在救援工作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出現和受災人員相似的反應,如:過度抑鬱、不安、恐懼、情緒低落、反應遲緩、自責內疚、情感麻木、悲觀絕望等。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宣泄可能逐漸顯現為心理問題導致一係列的身心障礙甚至精神崩潰。

因此,嚴重地震發生以後,除了受災人群之外,指揮救援的人員、搜索救援小組人員、處理屍體的人員、未經訓練的誌願者、新聞媒體記者、幸存下來並幫助搜索救援的人員都需要心理。

三十八、救援人員常常會有哪些心理反應?

心理祀情緒上感覺像英雄,不會受傷否認災害發生,麵無表情焦慮和害怕,擔心自己會崩潰或無法控製自己擔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悲傷、哀悼、憂鬱、悶悶不樂經常出現惱人的夢罪惡感或“幸存者的罪惡感”

認同幸存者,過度地為受災者的慘痛遭遇而感到悲傷、憂鬱易激動、坐立不安覺得無助、孤單、失落或被拋棄認知上記憶力出現問題失去方向感迷惑思考和理解能力變弱計算、安排優先級、作決定上有困難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判斷問題失去客觀性無法停止不想災難的事責怪自己行為上活動量減少效率和效能降低難以溝通(表達失能)幽默的使用增加陣發的憤怒、爭吵的頻率很高無法休息或“放下”。

改變飲食習慣改變睡眠模式間歇的哭泣改變親密關係和性欲模式改變工作表現社交退縮、安靜對環境安全性十分警覺避免觸發記憶的活動或地方易發生意外喝酒、抽煙或吃藥的量比平時多很多人際間與他人交流不暢情感遲鈍失去對公平、善惡的信念,憤世嫉俗對自己經曆的一切感到麻木與困惑因心力交瘁、筋疲力盡而覺得生氣,例如對周圍人、政府官員、媒體感到憤怒感到不夠安全缺乏自製力,憤怒,缺乏耐心,與他人關係緊張失去信任感職業困擾耗竭感懷疑自己的職業選擇絕望感到軟弱、內疚和羞恥,感到自己的問題與受災者相比微不足道覺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因而產生罪惡感,懷疑自己是否已經盡力對於自己也需要接受幫助覺得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