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什麼人可以開展地震災後心理危機救援?
地震災後心理危機救援也是一項救災救難的工作,是一個用心靈去感受心靈、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的過程。這是一個相當專業的領域,不是任何一個有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資格的人都能勝任的。在這種情形下非專業的創傷治療人員若開展工作,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尚在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中間很多人,可能因為在處理創傷時經驗不足、自身“免疫”能力欠缺等原因感染“替代性創傷”,反而使心理救援的工作者成為需要救助的對象。
總的來說,要進入地震救災現場進行心理危機幹預的工作人員需要具備以下素質。
穩定的心理素質。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人員將會在救災一線進行幹預,他們不僅要麵對“悲慘的世界”中那些“慘不忍睹”的場麵,而且還要麵對危機中人們各種負麵情緒的宣泄等。因此需要這些人員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能積極地進行自我幹預和自我調整,避免二次傷害。
充沛的體力。地震發生後需要進行心理危機幹預的人員不僅有當地的受災群眾,還有參與救援的官兵、新聞工作者、指揮人員、誌願者等。工作任務繁重,任務量大,需要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人員具備良好的體能。
沒有個人創傷史。心理危機幹預工作人員近期沒有經曆重大的心理創傷事件,如果以往曾經有過,那麼一定要確認已經處理好,以免重新引發心理危機幹預人員的創傷經曆,造成自我傷害。
良好的專業知識。心理危機幹預是一項具有專業的幹預手段和方法的工作,它需要心理危機幹預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和基本的專業訓練。換句話說,心理危機幹預並不是一般的熱心人士或者經過短期培訓的非專業人員可以很好勝的。
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做到量力而為。心理危機幹預是一件極具危險性的工作,即便是專業人員也需要不斷評估,以確保沒有受到二次傷害。當力不能及時,需要將心理危機幹預人員進行轉介,以及時獲得幹預與幫助,以避免造成再一次的心靈創傷。
勇於挑戰的精神。心理危機幹預是麵對一個又一個挑戰的工作心理危機幹預人員要敢於承擔,勇於挑戰。
具有良好的自救與自我服務意識。在對心理危機中的人們進行心理危機幹預的同時,也需要心理危機幹預人員的自我組織、自我團結、自我服務。在有督導人員的情況下,由督導人員對心理危機幹預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與支持;當沒有督導人員在場時可以迅速組成互助小組對同伴進行督導、疏導與支持。
十八、地震後哪些人需要心理幹預?
幸存者親身經曆生死關頭之後,餘悸猶存是幸存者的普遍反應,也可能在逃過劫難之後,自覺苟活而對不起死者,產生負罪感。幸存者通常會經曆以下幾個階段。
否認期。個體會感到一種“不真實感”,他們不相信眼前發生的一切是真的,認為這隻是一場噩夢。這是人們麵臨可怕的事實時出於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反應。
麻木期。在意識到殘酷的現實不可改變之後,人們會經曆一段消沉期,對周圍的一切都變得麻木不仁這時的精神狀態還遠遠沒有恢複到可以重建正常生活的水平。
恢複期。一旦幸存者意識到這些悲劇是真實的後,隨之而來的時刻將非常難挨:父母發現已經永遠失去孩子,孩子再也找不到父母;失去親朋的人原有的交際圈遭到毀滅性破壞;舉目無親的境地短時間內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和普遍的焦慮。有些幸存者甚至於因無法接受現實而產生自殺傾向,並且風險與日倶增。這一階段的後期,個體的各項心理功能緩慢。
與遇難者或受傷人員有密切聯係的個人親屬,這部分人員雖然身體沒有受到直接傷害,但巨大的災難給他們帶來了強烈的精神刺激,特別是親眼目睹了屋倒樓塌親人、朋友遠離自己而去,也會有很大的心理創傷。在災難中罹難者家屬的焦急、哀傷等情緒十分常見,當親人獲救的希望落空時,接踵而來的可能是他們憤怒、指責的聲音。災後他們還會存在嚴重的喪失感和孤獨感從而處於一種情感休克狀態沒法與周圍的人進行感情交流很容易變成一種抹不去的心傷、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