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什麼叫傾聽?如何傾聽?
對於地震災民,簡單的傾聽就已經能夠幫助他們感到安全與理解。傾聽是指從詞義及情緒上理解對方所希望表達的含義。每個幸存者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在傾聽中我們得以走進幸存者特有的生命曆程,真正認識他、了解他;同時也使幸存者的消極情緒得到了宣泄和釋放。心理谘詢中的傾聽技術不同於一般社交談話中的聆聽,它要求聽者不僅要聽明白同時要能夠體驗對方的感受。傾聽的理想狀態是全身心地專注於求助者,不是隻用耳朵聽,而是用整個身心聽,做到與求助者“同在”。
有效傾聽需要注意下列問題。
保持目光接觸傾聽時要盡可能保持與對方的目光接觸,以使對方感覺到他,避免打岔讓對方說完他的想法。除非真的聽不懂,或是對細節不清楚。
適當反饋在適當時候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方式對求助者的傾訴作出反應。比如,“噢”“嗯”“是的”“然後呢”“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以及點頭、目光注視等。讓求助者知道谘詢者了解他所說的,並能鼓勵他談論更多的內容。
不帶道德眼光,不作價值評判對求助者講的任何內容不表現出驚訝、厭惡、奇怪、氣憤等神態,而是予以無條件的尊重和接納。即使有時候求助者的情感似乎不正確或不適當,谘詢者也不應該教對方該有什麼感受。
用心不但要聽懂求助者通過言語、表情、動作表達出來的東西,還要聽出求助者在交談中所省略的和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或隱的。
關注非言語信息留意求助者的麵部表情是否自然,目光是否呆滯,聲音是否顫抖,動作是否呆板等。這都有助於正確把握求助者的情緒感受。
少問不停地提問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聽者在受“炙烤”,谘詢者應表現得像一麵鏡子:反饋求助者當時正在考慮的內容,總結求助者說話的內容,以確認你完全理解了他所說的話。
避免先入為主避免以個人的想法去推斷患者的態度與感受。把個人態度帶入談話過程後,往往會導致求助者的憤怒和受傷的情感,或者使谘詢者下一些武斷的結論。
不要急於下結論急於下結論有許多弊端:求助者感到谘詢者沒有耐心聽自己述說,會因為講話被打斷而掃興;谘詢者對求助者所提問題的把握會因此不夠全麵、準確,若求助者意識到了這一點,會對谘詢者所作的判斷和提供的意見表示懷疑。
切忌輕視求助者的問題有些谘詢者認為求助者的問題是小題大做、無事生非、自尋煩惱,甚至因此流露出輕視、不耐煩的態度。實際上,雖然有些求助者的問題在他人看來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對於求助者本身而言卻是重要感受。
針對災民心理援助時的傾聽在災難發生的初期,對災民的心理援助,谘詢者基本上隻要傾聽就好不要給什麼建議和指導。此時任何的安慰、建議和指導都是無力的,災民也聽不進去。谘詢者這一階段要做的就是帶上耳朵引導他們講,仔細地、耐心地、共情地聽他們講不管他們講得有多麼重複都不要打斷。在不斷講述的過程中讓求助者自己成長。慢慢地在重複的講述過程中患者會逐步從悲慘的受難者角色轉換為地震的經曆者角色。在災難發生的中後期,谘詢者可以更多地使用其他的一些谘詢技術。
十四、什麼叫非言語性溝通?
溝通並非就是聽和說,事實上人們不僅用口頭語言說話、用耳朵去聽,也用表情、形體動作說話,用眼睛去“聽”。人們不隻是說話還會通過手勢、表情、空間距離等形式的“語言”進行交際,這就是非言語性溝通。非言語性溝通給我們提供了認識隱蔽的情緒感受的線索,雖然它不那麼確切肯定,但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有證據表明,非言語線索比言語線索更可靠。非言語行為往往無意識地“泄露”求助者的真實感受,因為相對言語行為它較少受控製。主要的非言語行為有:麵部表情最重要的麵部表情是由眼睛傳達出的。谘詢中常運用的技巧之一就是目光接觸。通常在談話時眼睛看著對方,表示你對他的談話感興趣,並有支持鼓勵的意味。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光應該是自然、親切、柔和,目光接觸不是要始終注視對方,要視情況而定。當對方傾訴時多看對方一些,當自己說話時,可以移開一會。如果對方主動地看著你,你應迎合他的目光,但如發現對方有意避開目光接觸時,就不要一味盯著這會加劇對方的不安。另外,谘詢者還要恰當地控製目光注意的範圍。一般情況下,目光落在對方的額頭、麵頰和下巴構成的區域比較好,這樣顯得親切、輕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