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求助者言語祀非言語行為之間是否一致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非言語行為所暴露的信息應該和言語表達的意義是一致的。然而,兩者有時也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一個救援過程中犧牲的教師的母親在訴說兒子的犧牲是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時臉上一直掛著淚花。

留心變化留心求助者在一次會談前後或在一段時間以來非言語行為上的變化,例如,求助者是否變得比以前放鬆了,還是更緊張了等。

谘詢者的非言語行為要與求助者協調、一致在谘詢過程中,尤其是開始階段,與求助者的非言語行為保持協調是很重要的。身體姿勢及其他非言語行為的協調一致,有助於培養良好氛圍以及建立起相互理解的關係。協調並不意味著谘詢者模仿求助者的每一個動作或聲音,而是指谘詢者的非言語行為要與求助者的非言語行為緊密結合或非常相似。例如,求助者悲傷、流淚時,谘詢者表現出興奮、昂揚;求助者痛苦、恐懼、蜷縮身體時,谘詢者表現出高高在上地挺直腰身……這些都是不妥當的。

十六、地震災難後為什麼要開展心理危機救援?

加強心理危蟣幹預,可以幫助幸存者更好地活下去遭遇災難事件的所有人都會留下心理創傷,區別隻在於程度的輕重。那些心理創傷嚴重者,會出現持續的身體不適和精神消沉,甚至崩潰狀態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心理幹預,他們今後很可能出現恐懼症、焦慮症等各種心理問題,還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心理陰影中。

首先,由於災難事件來得突然、刺激強度大,會立即在當事人的大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難以忘卻。這之後,當類似的情境再次出現時大腦就會立即喚醒這個印記,並產生強烈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比如驚恐、胸悶、絕望、逃離現場等強烈的應激反應。有些人在獲救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隻要一個人處於狹小的、黑暗的空間裏,他在廢墟裏的記憶就會閃回,或者處於顛簸的汽車上、聽到嘈雜刺耳的聲音都會重新喚醒他的創傷體驗。

其次,災難的強破壞力往往是毀滅性的在短時間內摧毀生命,帶來大量的財產損失,導致人們產生無助感、無力感、喪失感和脆弱感。很多人會否認痛苦經曆,即不願相信眼前的事實他們會出現從悲痛到無助、絕望等各種情緒反應,並影響他們的正生。

最後,災後最常見的情緒反應是負疚感。一些災難的幸存者在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難過、悲痛的同時,會因為自己活著,自己比別人幸運而感覺罪惡,會因為自己沒能幫助更多的人而自責,會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親人。這些消極的情緒如果得不到處理,幸存者就有可能產生退縮和自我封閉,並不堪承受自責的壓力。

對災難幸存者進行及時的心理幹預有助於幫助他們更快地從創傷中恢複,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活下去。一般而言,對親曆災害的幸存者進行創傷後心理危機幹預的最理想時間是災害發生24小時後至72小時內。災後發生6周以後進行幹預,很多負麵影響的消除將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人員才能完成。

加強心理危蟣幹預,有製於救援參與人員的身心安全救援人員被暴露於大量的傷亡現場中,雖然他們可能並非是災難事件直接的受害者,但由於目睹大量慘烈的事件,他們將成為受到心理危機傷害的首要人群。救援人員可能因為自己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因為自己沒有挽救一個“似乎可以”挽救的生命而自責,甚至憤怒,並進而導致不理智的救援行為等。另外已經撒出的救援人員也可能長期處於救援的場景中,不斷回憶那些令人痛心的場麵等,甚至使其不能正常工作與生活。因此,及時的心理危機幹預對於救援人員的身心安全也是非常必的。

加強心理危蟣幹預,有製於災區社會酜序的穩定災難麵前許多受災人員會出現各種過激的情緒,此時需要及時的疏導與幹預,以防止群體性心理事件的發生。在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麵前,任何一點輕微的變化都有可能激起受災群體的強烈情緒反應這些變化可能包括餘震,也可能包括一些社會事件,例如某種傷亡或救援的傳言都極容易在此時成為引起群體性情緒爆發的原因。加強心理危機幹預,教育大家認識自身在危機狀態下的各種情緒反應有利於民眾服從抗災的工作安排,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