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佈動作形體動作又叫身體語言。交流中,最起作用的身體語言是手勢和軀體姿勢。兩手機械地搓手指交叉分合,玩弄手指或小物件如手絹、筆等,常提示求助者內心緊張不安;搖頭、搖手,突然急速反複調整坐姿,常是不耐煩、不同意的表現。
從谘詢者方麵來說,一般要求在會談過程中身體微微前傾,自然放鬆,向來訪者保持開放、親切的姿態,這是谘詢者運用和處理身體姿勢總的基調。
屍首特征在會談中較重要的聲音特征有音量、音調、語速。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會談中求助者的特征性聲音模式的突然改變往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谘詢者應對求助者聲音特性的改變保持敏感,同時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語調、語速的方法來達到某種目的。
空間距離谘詢者應與求助者保持多遠的身體距離呢?在具體做法,有以下四點建議。
在谘詢室進行會談,彼此相距1米左右,但在進行危機幹預時雙方的距離應更近一些;尊重求助者的選擇,讓求助者保持覺得舒服的距離;以較近為宜,在雙方舒服的基礎上盡可能靠近一些)隨著關係加深而縮短距離。
在會談過程中不要僵硬不變地保持固定距離,而要隨談話氣氛作小的調整。
縮對角度兩人的相坐姿以直角側麵相向較好,因為直接麵向容易引起局促且無法回避目光的自由,側身相對既能保持視線接觸,又很容易暫時分開一下。
沉默在非言語溝通中,求助者的沉默特別不容易處理。求助者的沉默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自發性沉默自發性沉默往往產生於不知該說什麼的情形,或是谘詢過程已告一段落,求助者已經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表達完畢正在等待谘詢者的反應等。出現上述情況,谘詢者應當主動承擔起調節氣氛的責任。
衝突性沉默衝突性沉默往往在求助者處於某種思想鬥爭或情感衝突時出現。求助者可能覺得難以啟齒,或正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因而處於非常強烈的情緒體驗中,如愧疚、羞愧、悔恨等;也可能是求助者與谘詢者的意見、看法相左,他正猶豫要不要將自己的看法講出來。當出現衝突性沉默後,谘詢者可以稍作等候給求助者平靜心情、作出決定的時間。
創造性沉默創造性沉默相前兩種沉默來說是一種積極的、有利於谘詢的沉默,它往往在求助者對自己或谘詢者剛剛講過的內容或對自己剛體驗到的情緒於內心進行反省時出現的。這時求助者正在進行思考經過這種思考可能產生思想上的飛躍。當求助者處於創造性沉默時,谘詢者一定要保持安靜,不要有明顯的動作或進行言語幹涉,也不要急於結束這種沉默,一定要等求助者己有。
十五、非言語性溝通中應注意些什麼?
正確把握非言語行為的各祌含義非言語行為能夠提供許多言語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求助者想要回避、隱藏、作假的內容,借助於求助者的非言語行為,谘詢者可以更全麵地了解求助者的心理活動。比如眨眼過多可能與焦慮有關;嘴唇緊閉可能意味著恐懼、敵意或憤怒)頭垂到胸前可能反映了不讚同或悲傷的情緒。
全麵地觀察祀分祈非言語行為觀察和分析非言語行為是一種複雜而微妙的技術涉及以下一係列因素。
文化差異同一種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中國人點頭表示肯定,搖頭表示否定;而6卩度人點頭表示否定,搖頭表示肯定。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涉及一些少數民族,比如在藏族的文化中特別忌諱別人用手觸摸自己的頭頂這是谘詢者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
個性差異同一種行為在不同個性的人身上也會有差異。比如,有的20
人低頭是因為個性內向,而另一個人低頭可能是因為羞愧。為此,應觀察一個人的動作群,即一連串相配合的動作。
情境因素動作所表達的含義可因人、因時、因地、因手段而改變,所以應把動作群放在某種情境中來了解。比如,一位求助者在谘詢中總是將腳踝交疊,或許隻是為了掩飾襪子上的破洞。一位對谘詢者斜視的求助者僅僅是因為當他表示讚同時他就習慣這樣斜視,而非對谘詢者有所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