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字的類型關係
發源於黃河流域的漢字,成熟於公元前1300年的殷代,比丁頭字和聖書字都晚兩千年,不是成熟最早的文字。漢字的使用時期從甲骨文算起已經有3300年以上,今後還要繼續使用下去,到公元2700年將超過聖書字的使用時期,那時候才可以說,漢字是使用最久的文字。
——幾個有不同理解的語文問題
曆史告訴我們,字母是亞洲人創造的,不是歐洲人創造的。字母是西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古代北方閃米特人創造的,創造以後一千多年才流行於歐洲。最古的字母文字殘片屬於公元前17至前15世紀(中國商代早期),字母的創造早於漢字甲骨文。
——幾個有不同理解的語文問題
西方人常說:“字母跟著宗教走。”宗教是一種文化,字母跟著宗教走,就是字母跟著文化的傳播走。歐洲中部從北到南有一條字母分界線,線西信天主教和新教,用羅馬字母;線東信東正教,用斯拉夫字母。同樣是斯拉夫語言,俄羅斯和保加利亞等國信東正教,用斯拉夫字母;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國信天主教,用羅馬字母。在前南斯拉夫境內,由於宗教不同,同一種語言寫成兩種文字:塞爾維亞信東正教,用斯拉夫字母;克羅地亞信天主教,用羅馬字母。
印度的印地語和巴基斯坦的烏爾都語實際是同一種語言,叫做印度斯坦語,可是由於印度信印度教,用印度字母,巴基斯坦信伊斯蘭教,用阿拉伯字母,形成印地文和烏爾都文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字。
——語言和文字的類型關係
中國是人口大國,經濟又在向上發展,普通話將在全世界華人中間普及開來,遲早要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語言。但是,這不等於說,普通話將代替英語成為國際共同語。英語成為國際共同語,除有語文優勢外,還有英美等國的文化和科技實力作為後盾。漢語想要成為國際共同語,除要進行語文現代化改革外,還要進行國家的長期而全麵的改革開放,這是一個遠大的發展工程。
——幾個有不同理解的語文問題
20世紀50年代進行“異讀詞”的審音,最近又對“異形詞”進行規範化,這都是對語文本身的現代化。文體從文言改為白話,是書麵語本身的現代化。漢字從繁體改為簡體,是漢字形體本身的現代化。注音方法從反切改為字母,從漢字形式字母改為國際通用字母,是注音工具本身的現代化。語文本身一直在不斷現代化。
——幾個有不同理解的語文問題
文字是文化的承載體,文字能記錄文化,傳播文化,有利於保存和發展文化。有的民族把文字作為圖騰,當作神靈,加以膜拜,那是原始社會的遺風,這在中國早已淡化了。兩千年來,儒學一向被中國統治階級認為是華夏文化的中流砥柱,因為儒學是穩定和發展封建社會製度的意識形態。今後,儒學經過現代化改革,仍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幾個有不同理解的語文問題
文字改革是西學東漸的一個側麵,走向共和也是西學東漸的一個側麵,文改和共和走的是同一條道路。開頭都很幼稚。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之後,開始有緊迫感。辛亥革命之後,初步得到實踐:帝國改稱民國,反切改為注音字母。五四運動時期達到高潮,可是賽先生姍姍來遲,德先生沒有拿到簽證。文改和共和的道路同樣崎嶇不平。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穿梭機
中文中間,隻有漢字,沒有字母。字母隻能站在文字的外麵。因此,中國小學生要學習三千多個漢字,比日本小學生的識字負擔(996個)多出幾倍。可以說,日本兒童的豐富知識主要來自假名。中國能否使拚音也發揮假名的作用呢?這就是注音識字法所要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