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麼呢?
當人的價值觀、金錢觀、喜好等相似的時候,容易相互產生好感。這是使人們陷入愛情的“相似性原因”。如果兩個人相似性比較多,在談話中能夠找到共同的話題,兩人的認知會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這種狀態能保持下去,互相之間也會產生好感。
第三,很多相處了好久的情侶最後分手的原因是:“我們不合適,你根本就不了解我。”
反過來看,也就是說,了解對方的心情和需求,對兩個人戀愛關係的增進是非常關鍵的。
第四,有時候我們談戀愛還與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關,例如,當一個各方麵都很優秀,又和自己相匹配的異性出現時,我們的心裏卻不想談戀愛,這樣就會無果而終;當我們心情興奮或者很差,很想找個人和自己說說知心話,即使出現的異性不是那麼出眾,也許我們還是會談戀愛的。
第五,有時候我們談戀愛不是因為自己想去談,而是看到身邊好多朋友都在談戀愛,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也想找個人談戀愛。這也是同調行為的一種體現。當我們周圍朋友中談戀愛的人數越來越多時,人的同調行為會逐漸轉變成一種強迫觀念,認為自己到了不談不行的地步了。結果,降低了自己對戀愛對象的理想或標準,於是很容易就戀愛了。
戀愛中的“羊群心理”
心理學關鍵詞:羊群心理。
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男人,當他的身邊有很多異性的時候,女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有魅力”;但當他的身邊沒有其他女人時,女人對他的魅力評價將大大降低。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思維定勢在起作用。生活中我們往往這麼認為,大多數人都喜歡、都願意接觸的人一定是有魅力的。其次,對男性魅力的判定,女性往往不是根據事實,而是依靠同伴的反應,相信同伴的判定。於是,在行為上她們就會輕易從眾。所有從眾的女性中,一部分人自覺接受了同伴的判定,在觀點和行為上與她們保持一致,她們不但表現出相信這個男士是有魅力的,而且,心裏也是這麼認為的。還有一些女性,與上麵的人不同,她們內心實際上未必真正認同同伴的判定,但是,由於受到同伴或大多數人的觀點影響,她們麵對團體的壓力,表麵上會選擇讚同,內心會有想法。
這就有了我們現在時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女人看男人時有著“羊群心理”。那麼什麼是“羊群心理”呢?我們都知道,羊的視力非常差,隻能看到近處的東西,遠一點的事物它看不清楚,於是隻好跟著前麵的那隻羊走,而前麵那隻又會跟著它前麵的那一隻走,結果,整群羊都隻能跟著牧羊人行走。因此,“羊群心理”是形容有些人做事沒主見,盲目追隨大眾的想法及行為,唯一準則是先看別人的舉動。
但是,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是有利的,我們可稱之為“正麵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積極工作,大家都遵守社會公德,大家都誠實守信等。
綜上所述,無論是在戀愛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要具備一種定力,堅持自己的主見和原則,而不是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