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黑暗效應。
身處於酒吧、歌廳等場所,我們往往容易對異性產生異樣的好感,這就是黑暗效應最形象的表現。喜歡在黑暗中約會的人稱,在看不見別人的環境中,可以放鬆地交流,一旦發現心儀的對象,你完全不必考慮對方的長相,在黑暗中就對他“不見而鍾情”。
類似的活動現在也比較流行,不少人通過參加這種活動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有一個這樣的案例:有一位男子鍾情於一位女子,但每次約會,他總覺得雙方談話不投機。有一天晚上,他約那位女子到一家光線比較幽暗的酒吧喝酒,結果這次談話出人意料地融洽投機。從此以後,這位男子每每都會將約會的地點選擇在光線幽暗的酒吧。幾次約會之後,他倆終於決定結下百年之好。
其實,在正常情況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據對方和外界條件來決定自己應該掏出多少心裏話,特別是對還不十分了解但又願意繼續交往的人,既有一種戒備感,又會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麵盡量展現出來,把自己弱點和缺點盡量隱藏起來。這時,雙方就相對難以溝通。而在光線比較幽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這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得到後就不珍惜的原因。
心理學關鍵詞:邊際遞減效應。
生活中,對第一次談戀愛的對象,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對第二次談戀愛的對象,印象就沒有第一個那麼深刻,以此類推。在這裏,感情的效應值隨著所談朋友數量的增加而在減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心理學中的韋伯·費希納定律為我們解釋了這個問題。1834年韋伯對人們能夠感覺到的最小變化量進行了測量,試驗中,他讓被試者判斷所給的小棒是否與10毫米的標準小棒相同,結果發現人們的判斷規律和刺激強度沒有直接關聯,而是與刺激變化的增量有密切的關係。
這就好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明明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水作為生命的必需品,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它的價值卻遠遠不及一塊被人們稱之為“鑽石”的石頭。這主要是因為,水每天都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重複次數多了,對它的價值也就熟視無睹了。而鑽石卻不是隨心所欲就能得到的,獲得一枚小小的鑽石所帶給我們的驚喜要遠遠大於一大杯水。因為,鑽石要比水貴。
同樣一件物品,在沒有得到的時候,對這件物品會存有極大的好奇心,同時也會產生強烈的需求感和占有欲。當第一次得到的時候,能體會到極大的滿足感。隨著熟悉感的增強,好奇心會逐漸下降,慢慢地就會覺得它平淡無奇了,這是因為它能夠帶給人的心理刺激量越來越小了,因此其邊際價值就會降低。
愛情中,你找準自己的位置了嗎。
心理學關鍵詞:角色轉換。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會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比如,一個男人,他既是父母的兒子,又是孩子的爸爸,還是妻子的丈夫,並且每天都有不同的身份,在公司是員工,在路上是行人,在商場是消費者,在公交車上是乘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聰明的人總是會根據情境的變化,做出適時的調整,而不會總是以一種身份、一種腔調去麵對所有的人。不懂得轉換自己身份和角色的人往往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隻有善於變換自身角色,找準自己的位置才容易和大家融合在一起。愛情婚姻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和丈夫發生了爭吵,丈夫獨自先回到臥室,把門鎖上不出來。女王回臥室時,隻好敲門。
丈夫問:“誰?”維多利亞傲然地回答;“女王。”丈夫既不開門也沒有任何聲音。她隻好再次敲門。丈夫又問:“誰?”女王回答:“維多利亞。”裏麵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再次敲門。丈夫再問:“誰?”女王放下架子,柔聲地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打開了。
為什麼不給女王開門,不給維多利亞開門,而給自己的妻子開門呢?這其中就涉及了一個身份的問題。維多利亞以女王那種居高臨下的身份來麵對自己的丈夫,丈夫自然難以接受,而當她放下了架子,回歸到妻子的身份,實質是學會了尊重和讓步,自然也就冰釋前嫌了。夫妻之間爭吵是難免的,而一旦發生分歧,雙方都應該學會寬容和讓步,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來處理彼此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