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契可尼效應。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後來,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一首《後來》,勾起了很多人埋藏在心底的關於初戀的記憶。初戀,總是讓人心心念念,難以忘懷,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初戀有如此這般的魔力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契可尼效應”。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發現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象被稱為“契可尼效應”。
這種心理現象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例如,你在數學考試中要答100題,其中99題都完成得很好,就是剩下的那一道題把你難住了,沒完成,未得出答案。下課鈴響了,你交卷後走出考場,與同學們對答案,那99題都有正確的結果,而那未完成的一題,同學告訴了你答案。從此以後,那未完成的一題被你深刻而長久地記住了,而那99題卻被你拋到九霄雲外。
“契可尼效應”經常會與初戀聯係在一起。初戀是愛情交響曲中的第一樂章。當一個人告別了天真無邪的童年時代,便進入了青春期。青春期的顯著特征就是性意識的萌動以及對異性產生神秘、向往和愛慕的心理。在這個時間段,少男少女之間的朦朧愛意,比較單純、簡單,在以後的生命曆程中幾乎不可能再遇到。
因為單純,因為美好,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總希望能與對方天長地久、耳鬢廝磨,這也是大多數人初戀的心態。但是初戀,畢竟是戀愛的起步,有試驗的性質,往往消失得很快,且沒有來由。盡管如此,初戀的感覺仍舊令人回味無窮甚至刻骨銘心。因為初戀的對象留給自己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一最先的印象會直接影響到我們以後的一係列戀愛行為。
總之,由於我們把初戀看成是一種“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更使人難以忘懷,同樣,在未獲成果的初戀中,我們和初戀情人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大多會深深地印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一生都難以忘卻。簡單地說,初戀之所以令人念念不忘,正是源於它的未完成性。
有理由的愛情不是真正的愛情嗎。
心理學關鍵詞:匹配假說心理。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愛一個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喜歡就是喜歡。”
難道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未必,喜歡一個人一定是有原因的,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喜歡一個人的理由不僅多,而且複雜,這裏有幾項簡單的,快來和自己對照一下吧!
第一,生活中,大家都喜歡漂亮或帥的異性。心理學的很多實驗也證明,魅力指數高的人更容易獲得異性的青睞。不過,並不是所有魅力指數高的人都會成為自己的戀愛對象。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願意找與自己相貌相當的人談戀愛。雖然大家都向往與漂亮或帥的異性談戀愛,但是如果對方的外貌太出眾的話,我們自己首先就會打退堂鼓,認為自己配不上他(她),而且還會想:如果我開口的話,肯定會遭到拒絕。於是,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找與自己條件差不多的異性談戀愛。心理學將這種心理稱為“匹配假說”。
第二,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兩個人的性格、喜好很接近的話,如果是同性,他們會是很好的朋友;如果是異性,則他們成為情侶的機會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