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雄難過美人關是何原因造成的(1 / 2)

心理學關鍵詞:征服欲。

環肥燕瘦,各有千秋。自古道“英雄難過美人關”,對付英雄,“美人計”是常用常新且常有效的一招。那麼,美色為什麼對英雄有如此大的誘惑呢?換句話說,為什麼英雄難過美人關呢?

1、物質充盈,精神空虛。

古人解釋: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若想成為英雄,就要具備:英雄之誌、英雄之氣、英雄之魂。

英雄的成長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曾飽受衝擊。成為英雄以後,物質條件滿足了,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所以需要柔美的美人,來撫平身上的傷痛。

2、征服欲占了上風。

征服欲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英雄總是與征服相聯係的,征服自然、征服社會、征服他人(其中也包括征服女人)幾乎是他們的人生主題。他們喜歡占有,尤其熱愛占有的過程。他們得到一個女人並不一定僅僅是滿足生理方麵的需求,而是在生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讓自己的征服感得到充分的釋放。通常情況下,他們不僅想得到美人的肉體,更想得到美人的芳心,因為那才是一種完滿的征服。

3、雄的性格。

英雄的性格都是高傲的,需要不停有人來膜拜,當然最好的信徒就是異性,周圍的異性多了,自然就需要極品異性才行。

4、下有限,美人無限。

天下都是英雄的了,那英雄就失去了目標,所以征服無限湧出的美人就成了新目標。

另外,從美人的角度出發,如果你是美女,你甘心嫁給一個平庸之人嗎?你肯定在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這是人之常情,沒有哪個美人願意聽到別人說自己“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所以,美人麵對英雄時,也會使出渾身解數展現魅力,以達到吸引英雄的目的。所謂“食色,性也”,英雄也是人,誰能抵得過美色的誘惑呢?

為什麼“情人眼裏出西施”

心理學關鍵詞:暈輪效應。

西施,是春秋時越國有名的美女。相傳越王勾踐采納謀臣範蠡的計策,將西施獻於吳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而荒淫誤國,西施的名聲自此流傳開來,成為後世“美女”的代稱。

“情人眼裏出西施”,如果把這句話轉換為心理學術語,那就是在愛情狀態中,人們的知覺被歪曲,直至被嚴重歪曲。在人們的知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勢的影響,所以,你眼中的世界本來就不是一個完全真實而客觀的世界,這還是你在意識清醒的時候。而戀愛中的人們,情感高度投入,他眼中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是真實的世界。他,當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當然也企盼他是白馬王子。

既然你這麼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於是,“情人眼裏出西施”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

伊麗莎白·芭莉特是19世紀40年代英國倫敦的一名著名女詩人,她的詩作使許多人感動,有許多人慕名求見。可是她卻是個終年臥床不起的癱瘓病人,且身軀嬌小,骨瘦如柴。因此她把自己關在家裏以避開那些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歲,還是個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詩人羅伯特·白朗寧卻打開了這位女詩人的心靈之鎖。白朗寧知道她比自己大6歲,仍深愛著她,愛她寫的詩,愛她的靈魂。在經過幾個月信來信往的傾心交談後,兩人終於見了麵,見麵的那一天,白朗寧就說:“你真美,比我想象中的美多了!”為什麼在一般人眼裏並不漂亮的芭莉特,在白朗寧眼裏卻是美極了。這可謂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的一個經典例證。

下麵我們來了解一下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好”的光圈籠罩著,並被賦予一切好的品質;如果認知對象被標明是“壞”的,他就會被“壞”的光圈籠罩著,他所有的品質都會被認為是壞的。暈輪效應在愛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