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生活中多次遇到見死不救、坑蒙拐騙,那麼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現在的人啊,和以前沒法比”這樣的口頭禪了。
積極的口頭禪催人奮進,而有些口頭禪則帶有消極的意味。那麼是不是這些聽似消極的口頭禪一定就是不好的呢?
現在人們流行把“鬱悶”一詞掛在嘴上,難道真的是事事、時時、處處都那麼鬱悶嗎?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心態變化快,通過這樣的口頭禪來倒倒苦水,讓不良情緒有一個宣泄的通道罷了。這樣,反倒更有益於人們的心理健康。
學生們每逢考試總愛把“這下可死定了”掛在嘴邊。其實,這是出於人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心理防禦機製就是以某種心理的方式或手段,把自己與現實之間做出某些積極的適應性的改變,使自己較容易接受,不至於引起心理上過大的緊張和痛苦,以保護心理安寧的一種方式。學生們先將情況估計得糟糕一些,通過口頭禪來強化,當現實情況可能並不那麼糟糕時,也就能及時得到心理安慰了。這可被視為自我心理療傷。
心理學家建議,有三類口頭禪要不得:
第一類:“我不行”、“我怯場的”,這一類通過負麵信息來不斷強化對自己的否定評價,會導致人們產生自卑感,對心理健康實在是不利。
第二類:“十商九奸”、“不塞紅包能行嗎”,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先前的經驗來為人處世。這些固有的看法一經形成後,就會被加強,成為定勢,並以此作為判斷評價他人的依據。這些帶有刻板印象的口頭禪會給人們帶來偏見,既不利於人際交往的和諧,也不利於身心的健康。
第三類:“湊合著吧”、“沒勁透了”、“活著真沒意思”,這是一些會傳染給他人消極情緒的口頭禪。不拋棄它們,你在社會生活中就會變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總之,別小看了一些簡單的口頭禪,家長通過觀察孩子的口頭禪,企業領導傾聽下屬的口頭禪,朋友、同事間重視彼此的口頭禪,都能發現其背後隱藏著的心理問題,這也提示我們要以小見大,對心理問題及早進行幹預解決。
恐怖片能帶給人什麼。
心理學關鍵詞:好奇心、探索欲望。
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看恐怖片的經曆,明明知道很恐怖,很嚇人,但是有些人還是忍不住想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人們為什麼要“自討苦吃”呢?最新研究發現,這主要因為人們能夠同時體驗到兩種極端的情緒——最恐懼時也最快樂。
人的心理往往都有這樣的特點,那就是會受到相反方向的力的影響,對於越是害怕的東西,越容易產生接近的願望,於是就會進一步產生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基於這樣的逆反心理,我們對於恐懼的事物所產生的既害怕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也就很容易解釋了。
研究人員發現,在看恐怖電影時,人們並不是真正害怕,而是為電影情節感到興奮;另一種理論則認為,他們樂於忍受這種恐懼的心理,而在故事結束後,享受到那種如釋重負的快感。
另外,對於恐怖對象的這種矛盾心理,其中所包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是人們得以學習的心理基礎之一。其實,不但人類作為群體的曆史,尤其在遠古時期經曆了更多的恐怖體驗,作為個體的人類,幾乎每個人也都有童年時期的恐怖心理體驗。童年時期對恐懼的態度具有典型的二重性:一方麵,因為身體與智力的弱小更容易感到恐懼;另一方麵,也更主動追求恐懼,比成人更喜歡“嚇人”或“被嚇”。由此我們大致可以推論出,人們之所以喜歡觀賞恐怖片,在於電影中所揭示的恐怖經曆引發了觀眾自身的恐怖心理體驗,對於恐怖體驗的需要,甚至是人的一種心理本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了觀看恐怖片的隊伍裏,因為這種緊張的氛圍和刺激,能夠給他們帶來高度的興奮,使他們忘記現有的煩惱,使心靈得到暫時的解脫,真正地釋放自己。通過看恐怖題材的電影或小說來消除心中的鬱悶和壓力,是效果不錯的情緒疏解渠道,但同時也是對現實的逃避,如果發泄過了頭,對恐怖片上癮,就會對心理產生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