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些人為什麼喜歡“自我暴露”(1 / 2)

心理學關鍵詞:心理壓力、塑造自我。

當今社會,“暴露隱私”似乎成了現代人的一種時尚“心病”,人們已經不滿足把秘密寫在日記本裏給自己看,而是需要“受眾”和“互動”。於是,一些以“曬秘密”為主題的網站應運而生,成為流行。人們把自己的隱私或內心的秘密公布在網站上,並與陌生人一起分享和交流。那“曬秘密”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原因呢?

1、“秘密”是一種心理壓力,需要釋放。

人的心理可以分為三個領域,一個是可以讓別人覺察到的部分,叫做“透明區”;另一個是不能讓別人發現的層麵,即自己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部分,叫做“隱匿區”;還有一個是自己不知道而別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的部分,被稱為“潛在區”。研究發現,這三者在一個人的心理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在生活中產生幸福感的能力。在健康的心理中,透明區應該最大,隱匿區較小,潛在區最小。如果隱匿區大於透明區或者潛在區過大,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2、“塑造自我”的過程。

性是人類隱私的核心內容。在那些名為“秘密”的網站上,分有兩性之間、親情之間、同事之間等板塊。但被網友公開的秘密絕大多數都是涉及兩性關係的。在公眾領域,性依然是人類的最高禁忌,可這些曬秘密者,為什麼樂於暴露自己的性經曆呢?

研究發現,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社會的自我,即別人眼中的“我”,一個是心理的自我,即自己眼中的“我”。在網絡這種虛擬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如何塑造別人眼中的“我”?沒有實際的社會功利和身份地位的差別和比較,人們隻剩下了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性的比較。在別人眼中你的學曆和經濟條件可能都沒有意義,但性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以進行溝通的,並且在任何人之間都具有可比性,所以暴露性就是在網絡中塑造了一個最具體的自我。

3、有助人際關係發展。

“自我暴露會讓別人喜歡你”,美國一位社會心理學家通過一係列實踐得出了這個結論。所謂“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麵顯示給他人或者把有關自我的內層信息傳給對方,讓別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善於自我暴露的人是自信的,因為把自我向別人緊緊封閉,本身就是一種示弱。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信任程度和接納程度的提高,交往的雙方會越來越多地暴露自己。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係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心理學家提倡“自我暴露”,但並不是讓你去不看對象、不分場合、不問情由地“胡暴亂露”。人們最喜歡那些和自己的“自我暴露”有著相同水平的親密關係之人,所以“自我暴露”要遵循相互性原則,應該根據相互關係中對方的特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這時的“相互性原則”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自我暴露”必須緩慢到相當溫和的程度,緩慢到足以使雙方都不致感到驚訝的速度。如果過早地涉及太多的個人親密關係,反而會引起對方強烈的排斥情緒,引起焦慮和自衛反應。

口頭禪暴露出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關鍵詞:積累效應。

“真沒勁”、“煩死了”、“有沒有搞錯”……日常生活中,這些口頭禪時常會闖入我們的耳朵,有些口頭禪表現得比較主觀、驕傲,相反,有些口頭禪則委婉、謙虛。

那麼,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到底反映了人們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

口頭禪是人內心對事物的一種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經過內心的心理加工,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語言反應模式,以至於出現類似的情形時,它就會脫口而出。

口頭禪作為一個下意識的表現,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一個人。因為口頭禪反映了人當時的一種情緒、一種心態,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

口頭禪的形成無外乎兩個原因:重大事件對人的影響和積累效應的結果。譬如,一個滿腔熱情的年輕人真摯地投入到戀愛中去,然而愛情卻欺騙了他,當他失戀後,可能在一段日子裏他會對愛情嗤之以鼻,他的口頭禪也許就是“愛情這東西,純粹是扯淡”。而當一個人多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後,積累效應就會在他的口頭禪中得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