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心二用”的心理學分析(1 / 2)

心理學關鍵詞:明確目標。

現代心理學專家說:“人的注意力是受大腦自行調節來進行多項活動的,在學習或工作時,遇到的對象不會總是單一的,這時注意力就需要同時指向好幾個對象或好幾種活動,這就是注意力的分配。”從注意力的分配來看,一心是可以二用的,所以說“發現有時候,一心還可以二用,比如一邊吃東西,一邊看電視,照樣可以”是正確的。

不過這種正確性是有條件的,首先,所參與的活動隻有一項是生疏的,這種活動需要我們把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項活動上,而同時進行的其餘活動都是不需注意過多支配的“自動化”的活動。

其次,同時從事的多種活動應當有相互的聯係,並且這些活動都不是生疏的,比如,聽課,做筆記,思考老師所講的內容同時進行,由於這些活動有一定的內在聯係,並都已成為熟練的活動,所以可以一心二用。最後,兩件事都比較熟悉,也就是說兩件事對我們都有多餘信息,通過輪換注意來兼顧兩者,即一心二用。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不同行為是受大腦不同的區域所支配的,人們在做某一件主要的事情同時再做另一件輔助的事情的時候,既有可能相互幹擾,也有可能相互促進。

比如,在讀課文的時候聽莫紮特奏鳴曲及巴洛克的低振幅、低頻率音樂,可以誘發與增強我們大腦中的α波,促進腦內嗎啡的分泌,使大腦進入最活躍的狀態,讓人進入一種超級腦能境界,能讓學習、記憶和創造性思維獲得充分的施展,從而大大提高大腦的效率;假設在讀課文的時候聽一些恐怖音樂或現代吼唱的音樂,那麼就會對學習造成幹擾。

如果要做需要通過大腦的複雜的思維活動的事情時,一心二用就不可能使事情正常和準確地完成。有這樣一個故事:瑞士有位心算學家,非常成功,名聲遠揚。從1位數到10位數的加減乘除,他能夠在瞬間計算出結果來,經常到處講學和實驗,而且屢試不爽。一天他到一所大學講學,報告結束後,是交流提問時間。一位學生表示了自己對教授的敬意之後,說有個題,希望教授予以解答。教授欣然接受,準備當場驗證自己的理論。於是學生開始讀題:“一列火車從起點站出發,車上有458人,經過一個車站,上來203人,下去27人,再經過一個車站,上來347人,下去124人,再經過一個站……”

學生一口氣說了很多站,停下歇了口氣,此時教授說:“我已經計算出來了,你想知道答案嗎?”學生說,“不,火車繼續前進,又經過一個車站,上來459人,下去321人,又經過一個車站,上來10人,下去529人,又經過一個站!”學生再次停下來喘氣,教授再次發問,“我知道答案了,要我告訴你嗎?”學生呼吸均勻後,說道:“教授,現在請你告訴我,火車一共經過了多少車站?”教授站在台上,目瞪口呆!

上麵的這個故事之中,教授一心一意在計算車上有多少人,學生卻問他列車經過了多少個車站,這並不在他的目標範圍之內,所以教授自然會站在台上目瞪口呆。所以我們做事要有自己追求的目標,隻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會把注意力較多地集中在所追求的目標上,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車廂裏的舉動暴露了你哪些秘密。

心理學關鍵詞:行為心理。

公交車、地鐵、火車,這些我們平時常用的交通工具看似沒什麼新鮮,可是,你想到過嗎?從你上車選座位那一刻開始,就會被心理學家窺探到一些潛在的性格特征了。

而接下來在車廂內的一舉一動更是無形中向大家展示了你的某些個性。

1、第一排總是沒人坐。

據心理學家分析,這種選擇是人類特有的安全感造成的。當你選了第一排座位時,坐在背後的人會讓你感到一種潛在的威脅,因為你看不見他們在你背後做什麼;如果你坐在了車廂的中後部,看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後腦勺,就會覺得踏實。

2、找“順眼”的人同坐。

這種無時無刻的自我保護意識還體現在,人們通常願意找一個看上去“順眼”的人同坐。英國心理學家休斯敦和布爾做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旁邊的座位總是空著的。人在陌生環境中,自我防禦意識會更強。而這個時候,衣著整齊、長得好看的人就容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