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心理學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人坐在別人剛剛坐過、尚有餘溫的座位會很不自在,因為這種“餘熱”被視為一種汙染,有些人甚至會站起來,等座位涼了再坐。這也是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
3、健談的人容易入睡。
在乘火車長途旅行時,人們也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放眼望去,有的人呼呼大睡,有的人頃刻便與左鄰右舍打成一片,也有人捧著書本消磨時光。
那麼,透過這些行為又能反映出什麼呢?那些看書、看報,不與別人搭訕的人通常自我防禦意識較強,並且更多的關注自身。他們中的一些人信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信條,而讀書看報的行為也是在向周圍的人傳達一種信息,“別理我,讓我安靜點兒”。但同時,他們也有可能在保持沉默的同時揣摩著周圍人。
而那些一上車就找個人聊天,沒幾分鍾就把私房話全抖摟出來的人大都屬於多血質。他們開朗、喜歡廣交朋友,但也比較敏感,易激動。當然,與周圍的人混熟還有一個特殊的好處,那就是可以讓自己盡快入睡,因為從心理角度上來說,他們比別人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4、把腿伸長的人比較自我。
在車廂裏最不被喜歡的是那些太過自我的人。他們通常表現在:把腿伸得很長、對著手機大聲嚷嚷或是把包放在旁邊占座。
車廂裏的空間原本就是有限的,大部分人都會擔心自己的行為影響到他人,行為心理學家分析這些“不招人待見”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就習慣了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坐向不同可影響交往質量。
心理學關鍵詞:坐向效應。
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人們把因為坐向不同而影響交往質量的現象,稱之為“坐向效應”。
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美國有位評論型電視節目製作人,請教一位心理學家,怎樣才能把節目辦得更為叫座。據他介紹,節目中帶來的評論者,都是一時之選。可惜的是,總是缺乏辯論高潮,每次都在氣勢不足中收場。由於是眾目睽睽之下的電視節目,製作人希望辦得更出色一點。心理學家聽後,給他建議:“改變一下座位的橫排方式。”也就是說,改變一下每個論辯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橫排而坐,改成兩人相對而坐。自從接受這個建議後,每次的節目都能掀起熱烈的論戰。不多久,這個節目就成了眾人爭看的節目。據說,爭論之熱烈,使那位心理學家都感到驚訝!
為什麼僅僅改變了一下坐向就會引發如此之大的改變呢?
一是受到了人的視線逼視心理的影響。與人相對而坐,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壓迫感、不自由感,這是由正麵直視的視覺“感受”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視對方,由於彼此正麵相對,也具有一種直視對方心理的攻擊性。
二是受到了人的心理省力原理的影響。並排而坐,如果要爭辯就必然要扭轉頭部,使人的頭部緊張發酸,時間一長,人的鬥誌就會驟減。
其實,坐向效應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加以運用,達到預期的效果。
1、家長可以視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坐向對孩子進行批評、談心等。父母在與孩子談話時,如果想要避免無謂的對立,那就要盡量避免與他們正麵相對,可以側身而坐,這樣就不易起衝突,會在比較溫和的氣氛中完成談話。反之,如打算對其進行嚴厲的批評,那麼我們就要與他們麵對麵而坐,而且中間不隔任何障礙物。
2、與長輩或愛人談話時也要注意坐向方式。一般來說,和長輩交流不宜直接麵對麵,可以取一個側向的座位而坐,這樣既尊重老人家,又不會逼視他,又能交流溝通下去。否則,就有可能與老人家頂撞起來,怎麼會頂撞起來連自己也不知道。在與愛人的交流過程中,也要注意這一坐向方式,如果是為了順利協調關係的,就必須橫向而坐或斜向而坐,如果是為了引起對方注意,就必須麵對麵而坐,否則就起不到引人注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