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愛表現心理。
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在別人說話的時候隨便打斷,是一種非常無禮的表現。盡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還是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很熱衷交談,當別人闡述自己觀點時,他們喜歡打斷別人,談論自己的看法。這樣的人往往會遭人厭煩,很多人都不願與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們說話,他們就越喜歡加入到你們的談話中來。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其實這是“愛表現”心理的體現。
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經曆了一個從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階段到成人期的人際——自我互動階段。在自我中心階段,感覺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在觀察自己的表演,自己的感受永遠是第一位的,最值得關注。他們過分關注自我內心的感受而誤以為周圍的人都不太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太可能去照顧別人的真實感受,並且往往會曲解別人,以為大家都在對自己指手畫腳、品頭論足,所以,自我中心化的說話方式成了他們的一種自我防禦與保護機製。而到了成人期的人際——自我互動階段,表現則日趨符合社會規範,言行日趨沉穩、成熟,更加樂於交往,善於交往。
那些愛打斷他人說話的人,很可能是沒有很好地完成從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過渡的階段,沒有在社會中找準自我的角色,不斷重複青春期的那種自我防禦的談話機製。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愛打斷別人說話不利於健康。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愛打斷別人說話,喜歡表現自我,其實,這是一種愛表現心理。愛表現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情感,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造成一些頗為嚴重的後果。比如,愛表現的人在一個團隊中時,往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由於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觀地評價同事與領導的作用,逐漸就會出現嚴重的自私自利的行為,使整個團隊的人都很討厭你,人際關係嚴重不和諧。久而久之,這樣當然就會不快樂。
人為什麼喜歡和“多數人”站在一邊。
心理學關鍵詞:樂隊花車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選擇常會和大多數人的選擇一樣,例如,小劉去超市買洗衣粉,站在貨架前麵,琳琅滿目的各種牌子的洗衣粉弄得她無所適從,這時,一位導購員走過來告訴她說:“你用XX牌子吧,效果特別好,買的人也特別多,我自己平時也在用這個牌子……”最後小劉就聽從了導購員的建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上述現象恰恰體現了“樂隊花車效應”。人類經常會有一種去從事或相信其他多數人從事或相信的東西的傾向,這就是所謂的“樂隊花車效應”。樂隊花車直接翻譯自英文的“bndwgon”,也就是指在花車大遊行中搭載樂隊的花車。參加者隻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jumpingon the bndw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事實上,“樂隊花車效應”是一種邏輯謬誤,一種社會心理的狀態,也是一種宣傳的技巧,常被稱為“從眾”,代表人類害怕在社會中被孤立,為了不讓自己在社會中孤立,所以社會個體常常不經思考就選擇與大多數人相同的選擇。
從樂隊花車效應可以衍生出樂隊花車謬誤,又常稱為“訴諸大眾的謬誤”或“從眾謬誤”,也就是將許多人或所有人都相信的事情視為真實,例如:大家都這麼說,一定不會錯!事實上並非如此,就好比很多人都抽煙,但你能說抽煙是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行為嗎?當然不能,而且許多醫學證明指出抽煙有害健康,所以應該說:“抽煙有害健康,雖然有那麼多人抽煙。”
樂隊花車效應,也是商家宣傳其產品時慣用的“寵兒”,宣傳者往往會營造出一種“加入我們,否則就是與大家作對”的氣氛,要求消費者接受某種仿佛大家都接受的想法。樂隊花車法也暗示消費者:“寧可與勝利者站在同一邊,而不要太去計較是非!”
樂隊花車效應的宣傳也常常與其他的手法合並使用,例如在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於“十個教師中就有九個推薦此書的……”的文案,這種文案同時利用了樂隊花車及“訴諸權威”兩種宣傳手法,對消費者加以心理暗示,已達到使消費者購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