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酸葡萄效應(2 / 3)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避免詹森效應的發生呢?蘇軾曾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隻要我們胸懷寬廣,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怕困難,奮發向上,始終保持一種樂觀的精神,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形成優良的個性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不禁不為,愈禁愈為——潘多拉效應。

心理學關鍵詞:潘多拉效應。

人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隱瞞住不讓別人知道,越會引來他人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人們對你隱瞞的事情或信息往往充滿好奇和窺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計通過別的渠道試圖獲得這些信息。一旦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進入到了傳播領域,就會因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許多人爭相獲取,並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從而與你隱瞞該信息的願望背道而馳。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萬眾之神宙斯給了一個名叫潘多拉的美貌女子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麼不能打開?還要“絕對”呢?裏麵該不是什麼稀世珍寶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好奇越想揭開真相。忍耐了一段時間後,最終還是把盒子打開了。

可未曾料想盒子裏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結果諸如欺騙、狡詐這些“罪惡”就全部跑到人間來了。心理學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稱為“潘多拉效應”。

潘多拉效應的心理實質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倘若宙斯給潘多拉盒子時,告訴她裏麵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想必潘多拉是不會打開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說明和解釋,或說明和解釋不能為人們所領會,隻是簡單地“禁止”,那麼,禁止的結果必然引起人們各種各樣的疑慮、揣度、猜測,並為探究為什麼不許做而跨越禁區。

“潘多拉效應”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電視連續劇往往在劇情發展的關鍵處突然插播廣告,這種做法除了能提高廣告的收視率,更能吊觀眾的胃口,其目的不是停播不讓觀眾看下去,而是像釣魚一樣希望觀眾長時間地觀看。知道了這點,我們就可以更“聰明”一些,即:如果有人故意吊我們的胃口,我們就要保持冷靜、不為所動,避免受“潘多拉效應”的影響。例如,捂緊錢包,不被商家的“饑餓營銷法”蠱惑。但是,如果對方是善意的,故意賣關子,為了給你一個驚喜,那麼,你就要積極“配合”,否則會很掃興的。

總認為別人的想法跟自己一樣——投射效應。

心理學關鍵詞:投射效應。

有位心理學大師曾這樣說:人們常常錯誤地認為,自己的生活環境周圍是透明的玻璃,我們能夠看清楚外麵的世界。其實,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麵十分巨大的鏡子,鏡子反射著自己生命的內在曆程、價值觀和自我的需要,即我們看見的並非外麵的世界,而隻是自己。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征,如:自己喜歡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認為自己很出色……心理學家們將這種心理現象稱為“投射效應”。例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認知者形成對他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別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傾向,因此便出現了“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