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酸葡萄心理、甜檸檬機製。
《伊索寓言》中“狐狸與葡萄”的故事廣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於葡萄長得太高無法夠到,便說葡萄是酸的,沒有什麼好吃的。
心理學上以此為例,把個體在追求某一目標失敗,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常將目標貶低說“不值得”的現象稱為“酸葡萄效應”。與其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而自己隻有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這種不說自己達不到目標或得不到東西,卻百般強調,凡是自己認定的較低的目標或自己有的東西都是好的,借此減輕內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甜檸檬機製”。
“酸葡萄效應”與“甜檸檬機製”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較為常見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現,具體是指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為減少或免除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不合理的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夠接受現實。
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人打時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兒子打老子”,於是也就悠悠然地忘卻了皮肉之苦痛。生活中人們不也常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而獲取心理平衡嗎?無可否認,“精神勝利法”確實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影響,尤其是當人們認為自己在承受著不能承受的壓力時,也不妨采用這種方式,以免心理崩潰,走向極端。“每一個硬幣都有兩麵”,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其積極和消極的意義,隻要能起到暫緩心理壓力的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是“合理化”的“酸葡萄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不要過分苛求自己。為了避免挫折感,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理壓力自然會小,心情自然會舒暢。
第二,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一個人,當他勃然大怒時,會做出很多錯事或失態的事,過後又後悔不已,徒增心理壓力。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加以自製,把憤怒情緒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如打球、唱歌等。
第三,偶然亦要屈服。隻要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在小處有時無需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和壓力。
關鍵時刻“掉鏈子”——詹森效應。
心理學關鍵詞:詹森效應。
曾經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故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詹森效應”可被視為一種淺層的心理疾病,是將現有的困境無限放大的心理異常現象。它幾乎在各類人身上都有體現,特別是當他們在重大、關鍵的場合時,緊張的氛圍、無形的壓力等,會不露痕跡地使內心緊張,進而導致當事人發揮失常,錯失良機。
例如,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運動員李小鵬在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杠銅牌。而同樣的他,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上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事實上,他在賽後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發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心情緊張。
“詹森效應”在考試過程中也屢見不鮮,比如,平時學習很好,準備得也很充分,可是一到考場就大腦一片空白,這主要是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另一方麵,在心理壓力的作用下,考生的信心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由此產生怯場的心理,使潛能和能力的發揮受到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