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快樂法門:提不起時要放下 (1)(2 / 3)

錢穆先生在《德行》中提到,人生到這世界來,一張眼,五光十色,斑駁迷離,我們該首先懂得什麼要得,什麼要不得。其次,要得的便要,要不得的便不要。概括地說,也就是既要學會獲取,同時又要懂得舍棄。“舍得”,有舍便有得,收放自如,人生才能平衡。

事物總是在平衡中發展前進的,希望活得輕鬆,就應該學會放棄——放棄一些名利,放棄一些煩憂,放棄一些不該屬於你的東西。放棄是智者麵對生活的明智選擇,隻有懂得放棄的人才會時常如魚得水。

拿破侖從莫斯科撤走後,一個農夫和一個商人在街上尋找東西,想要找點外快。

很快,他們在一個拐角處發現了一堆未燒完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背在自己的背上,往家裏走去。

路上,他們又發現了一些綢緞,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上好的綢緞背了起來。而貪婪的商人卻將農夫扔下的羊毛和剩餘的綢緞統統背起來,氣喘籲籲地上路了。

走了不久,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器,農夫便將銀器抱在懷裏,將綢緞扔在地上。而商人卻因背了那麼多的羊毛和綢緞無力再拿這些銀器了。

走著走著,忽然下起了大雨。筋疲力盡的商人背上的羊毛和綢緞被雨水全淋濕了,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一屁股坐在泥濘中。而農夫卻一身輕鬆地回到家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農夫真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學會選擇,懂得放棄”的道理,所以他扔掉了羊毛、綢緞,最終得到了銀器。而商人卻不懂得這個道理,最終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放棄,也指忘記過去,每天迎接新的起程。大多數人總是習慣於讓過去的事情,無論成功或喜悅,無論失敗或煩惱,統統擠占在腦海裏不忍拋棄,結果使身心負載過重,浪費了精力,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如果我們在當下的生活中每天為自己設立一個新的起點,因為是嶄新的開始,就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需要認真地對待,需要一絲不苟地去應對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這樣往往更能把事情做好。

放棄今天的舒適,努力“充電”學習,是為了明天更好地生活。若是一味留戀今天的悠閑生活,換來的或許是明日的以淚洗麵。學會放棄,可以使你輕裝前行,去攀登人生更高的山峰。學會選擇,你會發現,放棄並不是一件難事。牢記錢穆先生“要得的便要,要不得的便不要”的告誡,我們的生活將多些快樂,多些自如。

拉斐爾11歲那年,一有機會便去湖心島釣魚。在鱸魚釣獵開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媽媽早早又來釣魚。安好誘餌後,他將漁線一次次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餘暉下泛起一圈圈的漣漪。

忽然釣竿的另一頭沉重起來。他知道一定有大家夥上鉤,急忙收起漁線。終於,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條竭力掙紮的魚拉出水麵。好大的魚啊!它是一條鱸魚。

月光下,魚鰓一吐一納地翕動著。媽媽打亮小電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點——但距允許釣獵鱸魚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

“你得把它放回去,兒子。”母親說。

“媽媽!”孩子哭了。

“還會有別的魚的。”母親安慰他。

“再沒有這麼大的魚了。”孩子傷感不已。

他環視了四周,已看不到一個魚艇或釣魚的人,但他從母親堅決的臉上知道無可更改。暗夜中,那鱸魚抖動笨大的身軀慢慢遊向湖水深處,漸漸消失了。

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後來拉斐爾成為紐約市著名的建築師了。他確實沒再釣到那麼大的魚,但他卻為此終身感謝母親。因為他通過自己的誠實、勤奮、守法,獵取到生活中的大魚——事業上成績斐然。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前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包袱”果斷地放下。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麼東西都能得到,總有需要放棄的東西。不會放棄,就會變得極端貪婪,結果什麼東西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