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老板”桑姆,她最初隻用背販貨物攢下的錢,在樟木鎮開了第一家飯館。看著共產黨的政策優惠,政府支持,中尼公路越修越好,她在鎮裏開了商鋪,銷售各種首飾,印度和尼泊爾銀器、香水、手表等小商品,生意紅火。
她1997年投資250萬元,在樟木鎮居委會建成了一個集倉儲、住宿和飲食為一體,式樣現代的六層“小洋樓”。後來她又擴大規模,投資80多萬元,在位於中尼公路邊的德斯崗居委會,修建了一座兩層18間的商業樓。商鋪上麵是她家的七層樓房,除住宿外,把部分房子已出租。有開茶園的、飯館的、歌廳的。
多年來由於受到國旗阿媽啦事跡的耳濡目染,作為新中國夏爾巴人第二代優秀女性的桑姆,她更加關注夏爾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她還特意從商業樓裏留了一間房,作為夏爾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室。收集歌曲、舞蹈、服飾、繪畫、祭祀、婚喪嫁娶等,就成為桑姆忙中偷閑的正經事。把民俗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賦予了新的生命傳承。
她就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
今天樟木鎮的夏爾巴人有八成在做生意,昔日低頭弓背、生活貧困的夏爾巴人,現在許多都變成了邊境貿易區的“老板”。
所有的這些變化,夏爾巴人過去根本就不敢想,阿媽啦連做夢都想不到,可如今卻成了現實。
據夏爾巴人回憶,“我們小時候,滿街都是木板房,有的還是席棚子。”其實,夏爾巴爾人原來住在深山密林裏,“標誌性”
的住房是簡易大棚,放牧時就住在臨時搭成的席棚中。條件稍好的人家,房屋蓋成二層,屋頂為人字形,覆蓋著用木板劈成薄片或是石板的“魚鱗瓦”。“二層樓”上麵住人,下麵是牛羊圈。
發展變化神速,樟木鎮的變化是以邊貿生意拉開序幕的。現如今,木板房石頭房、紅磚藍瓦房、鋼筋水泥房,別具一格,相輔相成。
實際上,以前最好的住房也不過是木棍當梁、泥巴當牆、石片當頂、草席當門的窩棚。室內陳設簡單,廚具擺放在屋子中間,支架做飯,席地就食。從前當過向導背夫的瓊達這樣說:“每次帶人上去爬山,冰鎬敲下去的時候,心裏都在祈禱山神啊,原諒我們的打擾吧。做登山的向導幾乎成了我們唯一的生存方式,即使隨時都有可能因此而喪命,而唯一能做的隻有祈禱。”可如今他們富裕了,再也不用去,即便去也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向導,是以高山協作者這一神聖的身份登山的。
幫村2006年完工的聶拉木縣樟木鎮幫村夏爾巴民俗度假村,總投資就達40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0萬,扶貧貼息貸款200萬,當地群眾投工投勞106萬,總建築麵積3389平方米,建築麵積2133平方米,保坎工程量6120平方米,建有餐廳、休閑亭、傘亭、停車場及綠化。是聶拉木縣首家集娛樂、休閑、餐飲、健身為一體的民俗度假村。實行經濟人帶頭群眾入股的民營股份製經營形式,國家投資作為貧困戶股份,收入的50%給村民分紅,30%用於當地社會事業發展,20%用於再發展基金。
2011年他們還準備建設賓館,作為民俗村的後續項目,總投資1800萬元,政府投資500萬元,貼息500萬元(10年時間),300萬元作為村裏投入,主體工程建設完工後,將找合作人來補充資金不足的部分。
僅有68戶279人的幫村,他們能建立起投資2200多萬元的聶拉木縣樟木鎮幫村夏爾巴民俗度假村,將會給村民帶來源源不斷的資金,其發展前景不可估量,這不僅證明了幫村的人們富裕起來了,也跟著次仁曲珍阿媽啦的國旗一道震懾著達賴集團的分裂勢力,給他們所謂的大藏區自治一種有力的回擊、無聲的打擊,也將威懾著國內外一切敵對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