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我要到樟木看升旗(1 / 3)

日喀則到樟木的柏油馬路已經全麵通車,單程隻需要五六個小時。這裏常年客商絡繹不絕,每年通過這裏進出口的貨物達3個多億。這些變化,五十多年前,阿媽啦連做夢都想不到。

阿媽啦總要給來訪的人講述自己當年作為背夫的經曆,講述自己幾十年與國旗為伴的憶苦思甜故事。所有聆聽了故事的人,都為之動容,為之震撼。

許多來這裏的遊客被深深感染了,來自香港的小婉坐在樟木鬆軟的草坪上就不想離開,順手掐了一片草葉放在嘴裏品嚼著,望著明澈如鏡的晴空,漫無邊際地遐想著,這兒雖距家鄉萬裏之遙,但仍像在母親懷抱裏一樣溫馨可人。是因為國旗阿媽啦的故事感染著她,阿媽啦升旗的姿態與場麵揪著她的心,無形之中,把阿媽啦升旗的情景延伸到了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升起國旗的熱鬧場麵來。

不管刮風下雨,寒冷飄雪,每天的早晨,到了升旗的時間,在偌大的廣場上,依然站滿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有黃皮膚的、白皮膚的、黑皮膚的,大家帶著激動敬仰的心,看著眼前準時出現的天安門升旗手們的雄姿,昂首挺胸地踏著正步走到旗杆下,在國歌聲中,由一名旗手把五星紅旗拋開,而後就順著旗杆徐徐升高,在國歌聲止的同時,國旗也升到了杆頂,隨風高高飄揚起來。

這個千篇一律的動作已經定格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更化作了一道特別的風景,一座不朽的碑供人們景仰。在我們祖國的西大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樟木邊境口岸幫村的一位101歲的次仁曲珍阿媽啦,用一名共產黨員的黨性、高尚的品格,堅守了47個春華秋實,在自家院裏升降國旗的壯舉,一樣成了一座碑,盡管阿媽啦每次升降國旗時,沒有鏗鏘有力的國歌聲陪伴,隻有她默默無聞地在心裏高唱;阿媽啦更不會踢正步,她那顫顫巍巍的腳步一樣的高大,稍微有些顫抖的展旗姿態一樣優美與偉大;她升降的國旗雖然沒有天安門廣場的那麼大,國旗護衛隊贈送的旗幟也在那狹窄的小院展不開,有些佝僂的弱小的身板也沒有國旗手那樣魁梧;笨拙的手腳也沒有國旗手一般靈活有力,但阿媽啦升起的這麵旗幟一樣迎風飄揚,已經升華成了愛國主義精神。一樣吸引著無數前來看阿媽啦升旗的五湖四海的人們,“我要到樟木看升旗”的他們從各大媒體了解到國旗阿媽啦的事跡後,從四麵八方紛擁而來。

日喀則至樟木的客車,每天一班。旅行社租用大小車輛,有時遊客數量過多而不得不增加幾輛。許多國內外遊客慕名前往樟木鎮夏爾巴民俗文化度假村,一睹國旗阿媽啦風采。

香港來的、澳門的、國外來的遊客都聚集在了幫村,特別是上海第五批援藏幹部李作言,結束休假後帶著自己的妻子女兒,遊客與國旗阿媽啦合影不辭辛苦趕來了;來自北京的王申夫妻兩人帶著兒女,一家人千裏迢迢慕名前來;山東的舒虹,和自己援藏的愛人也一起來到了幫村;來自深圳的一對旅行結婚的小夫妻,在國旗下和阿媽啦幸福地合影,讓國旗為他們的愛情作證。目光與目光相遇,大放光彩的眼睛一個個濕潤了,阿媽啦的院落裏陌生人一次又一次驚飛了翠竹上的小鳥,把阿媽啦定格在偉大與平凡之間。

又有一次,企業家王鑫,他自從走出學校大門,建立公司以來,一帆風順,公司發展迅猛,很快就從同行的幾百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成了本地的有名企業,分公司遍布全國、世界各地,他也成了時代的寵兒,政府樹立的模範企業和傑出人物。就在他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世界金融風暴、經濟危機讓其公司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他的失誤,導致偌大的一家大公司,一夜之間麵臨破產。他的希望破滅了,精神支柱沒有了,一下子垮了,好似天塌下來一般。為此,他把自己關進了房間,一連三四天不進一點糧米葷腥,急得家人親朋好友不知如何是好,最終在大家的勸說下,才緩過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