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十年政協參政路(下)(1 / 2)

幾天前,《重慶日報》一位記者和我聊天,內容就是關於我寫《滄白堂的故事》種種。

她驚歎於我寫了這麼多的政協人和事,並問我一路寫過來,有什麼收獲。我給她講了一些事和一些人,也算是對她的回答。

我對她說,這麼些年,現在回過頭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製度和人民政協組織,在重慶老百姓心中樹立起新的形象,應該是從十屆政協開始的。

記得1994年9月,我因為要寫一篇紀念人民政協45周年的稿件,時逢張文彬主席提出的“現場參政議政”觀點,備受前來學習的在粵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的認同和讚賞,於是,我就這個問題采訪了他。那篇采訪如下:

當記者問及張主席如何想到這種形式時,他一如往常條理清晰地講起來: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以前是兩句話,即政治協商、民主監督。

今年年初,人民政協新章程提出了組織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如何參好政,議好政?我認為,要講究一個實效性。即委員們提出的建議、問題,應該及時、實在地得到回複、解決,這是其一。其二,現在的政協領導,多數是從黨政領導崗位上過來的,習慣於現場辦公、拍板。而市政協在現場了解情況,充分聽取基層意見,在協商的原則上,借鑒這種形式,綜合提出了現場參政議政。自然,寫提案也是參政議政,但我認為,要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真正為群眾快速地、不讓提案“周遊列國”而解決一些全市的熱點、焦點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現場參政議政”形式,不失為一種新的嚐試。這種形式,無論是政協,還是政府,還是被調查被調研的單位,都嚐到了甜頭。

談及現場參政議政具體操作步驟,他說,首先是選題,選急需解決的問題。明顯的例子是“菜園壩地區的現場參政議政”。菜園壩地區是我市的水陸交通樞紐,是現階段我市舊城改造中唯一全部推倒重來的開發區,到2000年總建設規模可達100萬平方米以上。但由於缺乏一個有權威的指揮協調機構,23個在建項目各自為政,相互掣肘,造成建設混亂,交通不暢,治安狀況不好,環境衛生很差,成為城市建設中的一大難題。過往旅客反映強烈,已經進場的工商戶經營蕭條。今年“兩會”期間,一些進場工商戶聯名上書,呼籲政府重視。現場參政議政第二個步驟是調查研究。我們組織政協的經濟、法製、城鄉建設環保等有關專委會,深入調查,使問題、原因心中有數,以利於有的放矢。第三,要與政府有關部門配合。市政協分別約請市建委、市財辦、市規劃局、市公安局和市中區政府,深入現場,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實地考察,反複磋商,弄清現狀,找到問題的症結,並就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達成了共識,形成了以政協為主體的調查意見,並經市政協主席會議討論通過。在此基礎上,市政協召開情況通報會,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領導、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市中區的幾大家領導,聽取三個專委會的彙報和市政協的建議,與會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充分肯定了市政協這一舉措,並當場作出了“強化領導,統一管理,綜合開發”等決定。再如市中區舊城改造一事,這是個很好的機遇,但缺乏總量控製、合理布局、綜合配套,造成各類房屋比例失調,基礎設施跟不上、環境質量下降等突出問題。對此,市政協組織委員和專家學者,在問題剛剛暴露的時候,以市中區為重點,進行了超前性的調查和論證工作,提出了《重慶市市中區舊城改造開發總量的調查與建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對舊城市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決策參考價值。

與此評價相呼應的是,記者在市中區政協秦洪山主席處了解到區委、區政府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重慶火車站內的治安狀況有所好轉,過往旅客和群眾紛紛反映安全感有所增加。近百戶幹副食品經營者和近200戶服裝經營者重返或新入菜園壩市場。舊城改造的回音:已清理並收回不具備開發條件的12處地塊的紅線;市政府已下放權力,市中區參與規劃;市規劃局正在對市中區城市建設中的基礎設施配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如今,市中區舊城改造注意了商業網點的布局,市政設施納入了規劃,主要內容納入了區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