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十年政協參政路(上)(1 / 2)

1993年5月29日至6月4日,政協重慶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原市委副書記張文彬當選政協主席;1997年6月9日,原重慶市政協十屆主席張文彬,當選直轄市重慶第一屆政協主席。

翻遍重慶市政協曆屆主席履曆,連任兩屆10年的,唯獨張文彬。

大約1994年的某天,無意間,我向張文彬主席說起一個現象。

在這裏,我沒用“報告”“請示”等仰視字眼,而用“說起”。那時,我作為《重慶政協報》一名普通記者、編輯,時有跟著政協領導跑新聞。自打張文彬主席來到政協,我觀他為人率真誠懇,看人以才能為重,而且,如果他從誰那裏聽到了稱得上建議的東西,他會格外看重。

所以我等小人物和他說話,也就沒有拘束。

其實,大凡到政協任職的黨政領導,多半如此,不乏親和力。我曾私下分析:一是因為在黨政領導崗位時,下級找上級,多半是請示,且是決策或行政前的請示,很少有政協式的征詢,或者叫做政協式的隨和。這是單位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的,也因此決定了人與人之間,或叫做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係;二是黨政領導到政協後,多半感覺身心放鬆,不會有突發性事件處理,更不會沒日沒夜工作,故更容易聽得進下屬的意見。以致近些年在部分區縣,常有先黨政後政協,複又黨政的領導,其民主意識就會增強許多,科學決策也易實現,這是題外話。記得張文彬主席曾在閑聊時講,他任市委常務副書記時,分管政法係統工作,或半夜或淩晨,無論什麼時候,隻要一聽見警笛聲,他會立馬趕往現場。

到政協後,他不用再操心這一塊工作了。

我向張文彬主席說的這個現象,也是我來政協後,經相對來說叫“老政協”的同誌“言傳身教”:即政協機關的工作,在7、8、9月,是為淡季。

張文彬主席聽後,一臉的驚奇和不悅:“我沒聽說過,工作時間還有淡季旺季之分!”或許,如今的年輕人不知道,張文彬還是一位中國的商業改革奇才,對淡季旺季的概念很是清醒。

因為他是重慶商業“四放開”——這個在全國叫響的改革政策的製定者和具體執行者。又因為重慶商業“四放開”,他在退休後的第三年(即2006年),獲得(1985—2005)“推動中國商業進程——商界精英”稱號,全國僅20名。九屆市政協時,正值時任市委副書記的張文彬大推重慶商業“四放開”於全國之高潮,市政協開展一年一度視察時,還專門組織委員去了幾個典型的單位,位於重慶嘉陵機器廠進廠公路那條街口的——沙坪壩雙碑貿易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

總之,自張文彬當了市政協主席,市政協機關就沒有淡季旺季一說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跟著他拚命幹——跟著幹的意思是:開會要發言,發言要有觀點,觀點還要有理有據有建議。我等同誌不免私下嘀咕:怎麼比在政府幹還累呀。此話雖有些誇張,但張文彬最大的特點就是視事業如生命,或者說,他是將人民政協作為事業在做,而不僅僅是職業和職務,就如他任重慶市常務副市長、市委副書記一樣。到了政協,仍是雄風不減,這一事實,則一點都不誇張。

我從《重慶政協誌》摘下他的日程,可窺十屆市政協之快節奏一斑:

1993年5月29日至6月4日,政協重慶市第十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張文彬當選為政協主席。

6月21日至24日,重慶市政協主席張文彬一行赴市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了解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