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第六能量書——達到好效果的演講(1 / 3)

卡耐基在走上演說家之路後,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了一係列達到好效果演講的方法。卡耐基說,你認為合適的題目,不一定適合當眾討論,如果有人站起來反對你的看法,你是否會信心十足並且很好地為自己辯解,如果你會,那麼你的題目就正確了,要知道,隻有對自己的題目有熱情、有自信,才會引起大家的共鳴。

的確,這是源於卡耐基的生活實踐的,他曾經到瑞士日內瓦參加某次會議,那時,加拿大的喬治·佛斯特爵士上台講話,不過,他沒有帶字條和紙張,這讓卡耐基刮目相看。卡耐基注意到了,喬治·佛斯特爵士時常地做手勢,他想讓別人知道某些事情,他的全心投入讓聽眾聚精會神。後來卡耐基在某次教學上也采用這種演講,結果大獲成功。

卡耐基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學院的同學被選出參加學院裏的辯論隊,在辯論會進行的第一天晚上,辯論教授把他叫到辦公室裏責怪。‘看來你笨極了,學院裏還不能找到比你差的演說者!’他解釋說:‘既然我是笨蛋,為什麼還挑選我參加辯論隊呢?’教授說:‘因為我們想要你的思想,而不是要你的講。’他莫名其妙,教授就讓他把一段話反複地說了很久,最後,教授問:‘你發現其中的錯誤了嗎?’他說:‘沒有!’教授隻好讓他反複再念那段話,教授又問:‘現在,你發現其中的錯誤了嗎?’他說:‘我發現了,是我沒有用心,說的不是真心實話。’從此,他把自己融進了演講之中,他對自己的題材也熱衷起來。終於,教授說:‘現在,是你正確地演講的時機了!’”

卡耐基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學員說:“我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興趣,我是再尋常不過了。”每當這時,卡耐基就會問他:“你閑暇的時候是做什麼呢?是看電影,打球,還是修剪花木?”卡耐基見證了這樣的一個實例。有一次,一位學員對卡耐基說:“我喜歡搜集有關火柴的書籍!”卡耐基問起他的這一興趣,他就滔滔不絕地說起來,等他說到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卡耐基打斷說:“你可以在訓練班上講講這個題目,我覺得挺有意思的!”他說:“從來沒有人會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會認為我的這個熱愛不值得一提,所以我隻好悶悶地沒把它說出來。”卡耐基說:“既然你熱愛收集火柴的書籍,我可以認為你是一個收藏家,以這一題材,會獲得好效果的演講。”這位學員就以收藏家的身份講述了一個晚上,結果果然備受大家的歡迎。

卡耐基認為,演講者的講演和聽眾發生關聯之後,會起到好的效應。演講者要周詳準備,如果是熱衷的話題,要想取得成功,得考慮另外一個方麵的因素,也就是讓聽眾覺得他說的對聽眾十分重要。演講者不僅要熱衷於自己的話題,還要把這種熱誠傳遞給聽眾。便可以看到,高明的演講者終會希望聽眾感受他所感受的,以至於分享他的喜怒哀樂。高明的演講者會以聽眾為核心,因為他知道演講的成功不是自己決定,而是由聽眾來取決的。

還在美國推行節儉運動時期,卡耐基訓練班就為美國銀行學會紐約分會鍛煉了一批人,其中,有一個人不能與聽眾溝通。為了幫助他,首先讓他對自己的話題感興趣。卡耐基讓他仔細思考自己的題目,並且要產生熱情,而且還要讓他牢記,在紐約有85%的人去世後都沒有留下財產,有3.3%的人留下部分財產。也就是說,不能希求別人施恩,也不能要求別人做他做不了的事,此種狀態下,應是這樣,要幫這些人準備,讓他們老年衣食無憂,還會給妻子兒女留下安全感。卡耐基讓他相信自己是在從事一項偉大的社會服務。他聽了後,仔細地思索著,最終換來了興趣,激發了熱忱,並且感覺到了自己身負著巨大的使命。接著他在外出演說時,會詞句中載滿信息。他不再重複著現實,而是想讓人們有信仰,他最終成為了一名傳教士。

卡耐基認為,為了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最好能通過一定的訓練使得自己的聲音變得有磁性、彈性。卡耐基還說,當把思想與聽眾溝通時,要運用許多發聲組織與身體的各部分,要聳肩、皺起眉頭,揮動手臂,增大音量,變化高低調門與音調,這樣會達到好的效果。但是要記得,這些都是作用而不是因素。所謂音調的變換調節,實際上直接受我們精神與情緒情況的影響。也就是在講話時,要知道題目的原因,同時要和聽眾熱切地探討講題的原因。且由於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很多人會少掉兒時的天真與自然,取而代之的是固定的聲音溝通模式。我們的說話也開始變得越來越不生動,我們也越來越不會用手勢,我們的音調也不能很好地去掌控,看來我們失去了交談中的生機與活力。我們說話會太快太慢,用詞會產生疏忽。卡耐基便告誡人們,一定要表現得自然,不要拙劣地遣詞造句,講話自然是把自己的意念很有精神、態度地表達出來。再者,達到好效果的演講,要會增廣詞彙,要能豐富意象與措辭,要能在變化的情況下增強表達的能力,這些都是一個好的演說家應該具備的。可以評價一下自己的音量和音調的變化與速度,這可以通過錄音機得以實現,也可以經過朋友評量。如果是專家指點那就更好不過了。隻是當站在聽眾之前時,要投身於演講之中,這會在心理與感情上產生推動的能量。

卡耐基認為,演講時自然大方,會把意念表達得清晰明了,也會更為生動。不然,會像呆木頭一樣,和聽眾之間難以很好地開展下去。卡耐基建議,在日常談話之中,不能隻對關鍵的字加強語氣,對其他的字就匆匆帶過,要對整個句子都有處理。細細留心便可以察覺,周圍的很多人談話都是如此。而如何強製語氣呢?並沒有一定的戒條,是按照具體情況具體而定的。我們得知,如果一個演說家這麼強調,那麼另一個演說家可能是另一種強調的方式。且在一個人的性格當中,沒有比堅定的決心更為重要。卡耐基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夢想著將來成為一名大人物,他想出人頭地,就要下定決心,不僅要克服障礙,還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敗之後,不失去信心的堅定,這樣才可能如願。”

我們在與人溝通時,聲音會由高到低,並且會如此重複,就像大海的表麵那樣起伏不定。可這是一種自然的方法,不需要我們去學習,就可以做到。我們在以前會這樣說話,而且毫無誇張地說會情不自禁,隻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覺聲音變得枯燥,尤其是在麵對聽眾講話時,會讓聽眾覺得單調。我們開始反思自己演講的效果:“我現在的樣子就像個木頭人,我有必要話語自然,言語中充滿人情味。”我們這樣說話是否有幫助呢?你要多加訓練,以便研究出屬於你自己的解決之路。你應該在選擇出來的句子或單詞上突出表現,要注意音調的高低,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卡耐基說,著名的演說家奧利佛·羅吉爵士、布裏安及美國總統羅斯福等人時常這樣做。既然著名的演說家都會這麼做,那麼就有它不敗的道理。

還在小孩子的時候,我們和別人溝通,會不斷地演變說話的速度。這種方法會讓自己感覺自然,也會讓別人感覺順暢。不僅不會有奇怪的感覺,而且帶有強調的效果。這也是把要點突出來的最佳方式。在《記者眼中的林肯》一書中,有這樣的一些話:林肯強調要點時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他會快速地說出幾個字,當渴望強調某個單詞或是某個句子的時候,他會把語音拉長,並一字一句說得十分重,接著就像閃電一般,快速把句子說完,在他強調單詞或句子的時間內,等於平時說五六句話的時間。

這種方式會吸引聽眾的關注,就像很快說出幾十萬人民幣,如果口氣顯得平和,就像是說一筆小數目的錢而已。接著,再說幾百萬人民幣,如果語氣的速度放慢,就會讓人感覺到這是一筆龐大的錢款。這樣聽起來,就讓人能夠知道哪些是重點。

林肯在談話中途停頓,說到要點時,會希望聽眾在腦海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所以就會身體前傾,並且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樣子足足一分鍾不說話。這種沉默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能夠讓人警覺起來,注意力集中於對方下一句將要說的話。例如,在他與道格拉斯著名的辯論接近尾聲時,一切跡象都顯示他已經失敗。他會沮喪,被這種痛苦的毛病時刻折磨著,在最終一次演講之中,他忽然停頓下來,沉默站了一分鍾,看著麵前那些觀眾的臉龐,看著他們沉下去的憂鬱的眼睛,他把自己的手緊握,仿佛已經感到疲憊了,但是他還是用強有力的聲調說:“朋友們,無論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選到美國參議院,那都無關緊要的。可是我們今天向你們提出的這個重大問題才是最關鍵的,遠勝過任何個人的利益與所有人的政治前途。朋友們,”說到這時,他停頓了下來,大家都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了下麵的內容,他接著說:“實際上在道格拉斯法官與我自己的這根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依然會繼續存在、呼吸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