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們之所以害怕死亡,就是因為人們將死亡當做一次未知的不可掌握的旅程,說到底,還是人們渴望擁有、害怕失去的欲望在作怪。因此,大多數人都是輕死貴生的,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就是其典型表現。
莊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麗姬原本是一個民女,因為皇宮選宮女,她被選中,最後還成了皇後,享盡榮華富貴。她在回想當初被選中的情景時說,那時她在家裏哭得一塌糊塗,情形悲慘,現在看來反倒覺得當初自己是多麼荒唐、愚蠢、無知。
莊子借麗姬的典故來比喻人對待生死的態度,人們懼怕死亡就像麗姬當初懼怕進宮一樣,既然我們不知道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麼,又何必麵對死亡而哭泣?
清朝順治皇帝曾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未出生當然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娘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誰嗎?唯有慢慢長大後才清楚地意識到這個“我”的存在,等往生閉上眼後,請問自己又是誰?
在佛家看來,死去的隻是人的軀殼,真正的生命則是綿延不斷的。人有生老病死,所以“生,未嚐可喜;死,也未嚐可悲”。這便是佛教對於生死的看法。
佛陀的弟子總是問佛陀:“佛死了都到哪裏去了呢?”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
但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被提出來,於是佛陀對弟子說:“拿一支蠟燭來,我會讓你們知道佛死了到哪裏去了。”
弟子急忙拿來了蠟燭,佛陀說:“把蠟燭點亮,然後拿來靠近我,讓我看見蠟燭的光。”弟子把蠟燭拿到佛陀的麵前,還用手遮掩著,生怕火被風吹滅,但佛陀訓斥弟子說:“為什麼要遮掩呢?該滅的自然會滅,遮掩是沒有用的。就像死,同樣也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就吹滅了蠟燭說:“有誰知道蠟燭的光到哪裏去了?它的火焰到哪裏去了?”弟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說不出來。
佛陀說:“佛死就如蠟燭熄滅,蠟燭的光到什麼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麼地方去了,和火焰熄滅一樣道理,佛死了,他也消滅了。他是整體的一部分,他和整體共存亡。”
佛陀的用意在於告誡世人:死亡就是死亡,想那麼多做什麼呢?
在此,我們不由得想到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著名論斷——向死而生。對於一個生命群體來說,它的死,是為了更好地新生。新陳代謝,舊的、老的死去,換來新的、進步的誕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死不是無謂的,而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死,是為了更好地新生的死。
關於死亡、存在和重生,中國曆史中有太多這樣的傳說,比如鳳凰涅槃,不死鳥,等等;在戰場上還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故,“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這幾句形容的就是項羽早年的英雄事跡。
盡管涅槃和重生隻是一種傳說,但是從哲學意義上來講,生就是向死而生,死就是向生而死。一個生命死了,但是很快就有另一個生命來到世間,生生死死,綿綿不絕,恰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你如果用一種超脫、達觀的態度去麵對死亡,把死亡當做一次再生的機會,人生不過重來一回,就能減輕生的壓力,活得逍遙自在。當你明白了這點,你就做到了王陽明所說的“從根本求生死”,也就對生死無所畏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