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遊於藝的功夫——談藝術(2)(2 / 3)

王陽明作為人、人性、人心的研究家,當然知道攻心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每次作戰之前,王陽明都會通過發布榜諭,對百姓犯錯的原因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並闡述寬大政策以及自己不立即進兵的原因,殷切期望誤入歧途者翻然悔悟。在《王陽明全集》所輯錄的一百五十篇文章中,屬於榜諭性質的就有二十一篇。很多起義的百姓看到他的榜諭,都自動繳械投降,這就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強者,震懾的是人的心,而不是肉體。王陽明攻心為上,不費一兵一卒,就使對手屈服,實在為人稱許。“攻心為上”的核心在於“心”,一個人如果注重內心的修行,鍛造自己的氣勢,也能不戰而勝。

古代,有一位專門訓練鬥雞的名手叫紀渻子。一天,君王讓他代為訓練一隻鬥雞,10天過後,君王詢問訓練情況:“進展如何?是否近日可用?”紀渻子回答道:“時機尚未成熟,它殺氣騰騰,一上場即橫衝直撞。”

又過了10天,君王再度詢問,紀渻子還是回答說:“不成!它隻要一聽到鬥雞的叫聲,便馬上鬥誌昂揚,無法控製自如。”

又過了10天,君王又來詢問此事,說:“怎樣了?現在該可以了吧!”紀渻子仍然搖頭,說:“還不行,它隻要看見鬥雞的身影,便立刻來勢洶洶,火暴蠻鬥。”

10天很快又過去了。君王走到紀渻子麵前時,終於得到了紀渻子滿意的答複:“大功告成!如今它置身競技場,不論其他的鬥雞如何挑其怒氣,煽其鬥誌,它都如木雞一樣,無動於衷。這就是內心充滿‘德行’的證據。現在,無論什麼樣的鬥雞遇見它,莫不落荒而逃。”

紀渻子不愧為一個訓練鬥雞的高手,他將鬥雞培養成大智若愚的木雞,鍛造了鬥雞的內心氣勢,讓別的鬥雞充滿恐懼,不戰自敗。人亦如此,不要稍微有點能力就四處賣弄、不可一世,輕率隨便隻會體現自己的無知,自我魅力的修養要靠長時間的鍛煉才能形成。

軍事上講究“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說的就是心理博弈在競爭中的重要性。一個真正的強者是不會將威嚴流於表麵的,他震懾的是人的心理,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距離感”,使人無法真正了解他的內心世界,認為聽從他也許是最好的選擇,讓人不得不屈服、跟隨。正是這種不聲張、不傲氣、捉摸不透、神秘的感覺,彰顯了強者的人格魅力,讓人心甘情願地敬畏、崇拜。

內心沉穩、不怒自威才是真正的內心氣勢。麵對激烈的競爭,我們不要急於與對手搏鬥,而要注重氣勢的培養。急於求成不但不利於競爭,反而會讓我們一敗塗地。韜光養晦、引而不發,培養自己內心深沉、淡泊名利的品質,當我們的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時候,內心的威懾力就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需要激烈的競爭,我們的對手便會甘拜下風,失去了反抗抵觸的心理。當我們掌握了王陽明所說的“攻心”之術,就能減少人際糾紛的煩惱,也能夠專心探求自己的良知了。

心體中正平和,品味音樂之美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為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比如在此歌詩,你的心氣和平,聽者自然悅懌興起,隻此便是元聲之始。《書》雲‘詩言誌’,誌便是樂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本。‘聲依永,律和聲’,律隻要和聲,和聲便是製律的本。何嚐求之於外?”

一天,弟子錢德洪問王陽明:“在心上如何尋找和諧的音律呢?”

王陽明回答說:“古人大治天下,首先需要培養人們心平氣和,然後才進行禮樂教化。就像你領誦詩歌的時候,心裏很平和,聽的人才會自然愉快,激發起興趣,這裏隻是元聲的開始罷了。《尚書》說‘詩言誌’,‘誌’,就是音樂的根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根本;‘聲依永,律和聲’,律隻要求聲音和諧,聲音和諧就是製作音律的根本,又何苦要到心外去尋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