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朝的時候,幾位大臣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張。
子良說:“不能不給。大王金口玉言,答應的又是強大的齊國,要是不給,別人會說大王不守信用,以後大王就在諸侯中不好說話。不如先給他們,之後再奪回來。給他們是守信用,奪回來可顯示我們的武力,所以我主張給。”
昭常說:“不能給。君主不能嫌土地廣大,而且五百裏實占去楚國一半。這樣,君主雖名為大王,若失去了五百裏國土,實際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堅決不能給,昭常願帶兵去東地堅守!”
大臣景鯉則說:“不能給呀!雖然是不能給,但僅靠我們楚國的力量又不能守住。大王既然答應了又不兌現,必然背上不義的名聲。我們既輸了理,又不能獨自守住,所以我建議向秦國求救。”
三個人說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怎麼辦,就問慎子:“您說我該采用誰的計策呢?”慎子想了想說:“全部采用。”襄王不解,慎子說:“按照他們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們預見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車50乘,向齊國履行獻地手續。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馬,帶兵前往東地駐守。再過兩天,您再派景鯉求救於秦。”襄王聽了茅塞頓開,一切就按慎子所說的去做。
子良到齊國交付手續,齊國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國東地接收,昭常立即帶兵抵抗,並說:“我租用主上土地,將生死與共!”齊國人就問子良是怎麼回事,子良回答說:“我是受楚王命令這樣做,而昭常不把楚王與齊王放在眼裏,你們發兵進攻吧!”
齊王大怒,立即組織軍隊,大舉討伐昭常。齊王的軍隊還沒有開出國境,秦國50萬大軍已逼近齊國邊境,秦國指責齊王說:“你們扣押楚太子不讓他回國繼位,這是不仁;接著又要奪人五百裏國土,這是不義。如果你們把刀兵收起來那就沒事了,如果你們動手,那我們也等著了。”齊王害怕了,就請子良回國,又派人去秦國談和。這樣,楚國不動刀槍,就使得東地五百裏得以保全。
楚襄王聽取了三個人的意見,之後又經過慎子的整合,使得楚國在此事的處理上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子良、昭常和景鯉的意見缺一不可,慎子的獨到眼光也極為重要,試想如果楚襄王忽略了其中任何一個人的意見,楚國的五百裏地就可能無法保全了。
管理者應該明白: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的了解也不可能是全麵的,雖然不至於像盲人摸象一般,但也隻不過是看到了事物的皮毛而已。因而,管理者需要聽取盡可能多的意見,不能隻是選擇自己願意聽的,或者是自己想聽的,而無視那些與自己內心旋律不同的聲音。拿掉擋在耳朵上的擋板,聽取眾人的意見,才能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還能滿足下屬渴望受到領導關注的心理。下屬不僅僅希望得到管理者的關心,更希望能得到管理者的尊重,能傾聽和接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如果管理者能善於聽取下屬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下屬就認為自己的領導是一個虛心納諫、平易近人的好領導,這樣管理者在下屬心目中的形象就隨之上升了;反之,如果不給下屬發表意見的機會,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久而久之,一方麵,下屬的工作常帶有依賴性,缺乏創造性,對事業的發展不利;另一方麵,一旦產生矛盾,就會趨於集中,使管理者的形象在下屬的心目中受損,損害團隊的和諧。
賞與罰的藝術
軍旅之任,在號令嚴一,賞罰信果而已。
在王陽明看來,要培養一支戰鬥力強的隊伍,不僅要製定嚴厲的紀律,還要做到賞罰分明,真正使眾人信服。這其實就是在講管理中的賞與罰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