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管理的學問——談用人(2)(1 / 3)

由此王陽明得出結論:人各有短長,問題在如何使用。而王陽明的建議是用人唯長,即“用人之仁去其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意思是說,任用人才良善的一麵而拋棄其貪婪的一麵,任用人才智慧的一麵而拋棄其詭詐的一麵,任用人才勇敢的一麵而拋棄其衝動的一麵。舍短用長,因材器使,不強人之所不能,方能上無廢令,下無棄才。

孟嚐君去秦國,被秦昭襄王軟禁起來。

孟嚐君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並不難,我隻要你那件舉世無雙的銀狐皮袍。”很不巧,孟嚐君那件皮袍在剛來秦國時就獻給了秦王,現在在秦王的內庫裏。孟嚐君手下有個門客,擅長偷盜,當天夜裏,這個門客就摸黑進王宮,找到了內庫,把銀狐皮袍偷了出來。孟嚐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說把孟嚐君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嚐君他們離去。

孟嚐君得到文書,怕秦王反悔,就帶領門客急急忙忙地往函穀關跑去。到了關上,正趕上半夜裏。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早晨雞鳴後才可打開城門。孟嚐君手下有一個門客很會學雞叫,且惟妙惟肖,讓人分不出真假。於是,這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公雞叫來。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了起來。守關的人聽到雞叫,開了城門,驗過過關文書,讓孟嚐君出了關。後來秦昭襄王果然後悔,派人趕到函穀關,可孟嚐君已經走遠了。

可見,即使是雞鳴狗盜之輩,也有用途。孟嚐君倘若沒有這些人的幫助,隻怕要被囚禁終生了。唐代陸贄說過:“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唐代韓愈在《送張道士序》中也說:“大匠無棄材,尋尺各有施。”用人也是如此。俗話說:“人無棄才。”是人,就有他的用途。作為管理者,要知人善任。隻有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知人善任是管理的藝術,也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所在。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人的長處,才是一種真正的機會。”大凡高明的管理者無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長處運用為機會,善於識察人的長處,並能用得恰到好處,這樣就能不失時機地贏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正是中國管理者們從古至今一直在學習汲取並不斷實踐的用人之道。

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

今日所急,惟在培養君德,端其誌向。於此有立,政不足間,人不足謫,是謂“一正君而國定”。

在王陽明看來,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君王必須養德,端正其治國的態度。當一個君王以善養德,治理國家就不會有什麼過失,就不會遭受人民的責備,天下也就安定了。王陽明還認為,君子養德,必須要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博取眾之所長來做決策。否則,就可能因為剛愎自用而走向滅亡。

西楚霸王為何會敗給劉邦,就是因為他剛愎自用,難聽謀臣的意見,使得謀臣先後離自己而去;而劉邦卻能聽取手下人的意見,即使在非常暴躁的時候,也能在靜下心來,聽取下屬的意見,因而能夠網羅天下人才為己所用,最終建立西漢王朝。

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會明白,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做到盡善盡美。身為管理者更不能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考慮事情,而要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善於采納下屬的建議,博采眾家之長,這樣才能避免做出有失偏頗的決策。古往今來,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視聽取下屬的意見。

楚襄王還是太子時曾到齊國做人質,他回國的條件是獻地五百裏給齊國。當他回國當上了楚王後,齊國便派人前來索要土地。雖然自己曾親口答應,但這明顯是乘人之危,楚襄王不想給,就問慎子該怎麼辦。慎子說:“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