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管理的學問——談用人(1)(1 / 3)

管理需要智慧,因為管理的對象是人,是各種複雜的關係,是對組織發展現實和未來的判斷。有藝術地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恩威並施,敏銳地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是每個管理者必須具備的智慧。王陽明身處官場多年,深諳管理的智慧,通過選拔良將、以德服人、任賢使能、賞罰分明,帶領團隊獲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注重人才的素質

若果“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單留一片報國丹心,將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厄遠近”,而“料敵製勝”乎?

王陽明十分注重人才的素質,在他看來,一個好的人才必須在功成名就時淡泊名利,在麵臨危機時敢於承擔責任,盡心盡力地為團隊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抱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淡泊心態,就能夠正確地分析和判斷敵情,考察地形的險易並計算道路的遠近,最終獲得勝利。這其實就是在告誡領導者要注重人才的素質,要善於發現素質良好的人才並給予重用。

俗話說:“得人之道,在於識人。而識人之前,重在觀人。”觀人重在言與行,識人重在德與能,不細觀則不能明識,不明識則不能善用。隻有知人才能善任,因為對一個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來就越得當,相處起來才能減少摩擦。

然而,人們要想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看出他內在的品德修養,是一件很難的事。自古識人之難,在於知人知麵不知心。雖然難,但還是要去體味,畢竟識人是與人交往的基礎。隻有在對一個人的性格品質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決定與其相處的模式及關係的遠近。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或謀之有道,而道相同者則引為知己。而這些都需要從識人開始。

對於識人的方法,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子曾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意思是說,要成為一個好的將領,必須具備才智、威信、愛卒、勇敢、嚴肅五種素質。又說:“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悔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意思是說,一個將領必須避免五個危機:隻知硬拚,就有被殺的危險;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易怒急躁,就有被輕侮的危險;清廉自好,就有被汙辱的危險;過於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囿於小愛不知大愛之情)的危險。

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諸葛亮也說:“為將者必須有高尚的誌守,見利不貪,見美不淫;有聰明才智,善知敵我之勢、進退之道;有優秀的道德品質,高節可以厲俗,孝悌可以揚名。而要避免八種缺點,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決;六曰荒於酒色;七曰奸詐自怯;八曰狡言無禮。”

王陽明在熟讀古人識別人才的智慧後,對人才的素質有自己的理解:

人才必須具備的第一要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質。王陽明認為,一個管理者必須竭力工作來回報上司的賞識,對下屬則應多加關愛和鼓勵,以激勵下屬更好地工作。如果做不到這兩點,而是隻顧著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晉升機會和更多的利益,是無法管理好一個團隊,取得好的業績的。正如王陽明所說:“(為將者)惟以定亂安民為事,不以多獲首級為功。”

人才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王陽明看來,一個好的人才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做到臨危不驚,當機立斷,指揮若定。從心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必須不動心,否則就應付不了千變萬化的職場。正如王陽明所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陣,隻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昔與寧王逆戰於湖上,時南風轉急,而命某某為火攻之具。是時前軍正挫卻,某某對立矍視,三四申告,耳如弗聞。此輩皆有大名於時者,平時智術豈有不足,臨事忙失若此,智術將何所施?”意思是說,一個將領若無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承受不了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他可以因敗而驚亂,因勝而狂喜。驚亂必然失措,狂喜亦致失措,在職場上也是如此。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良好心理素質,比他的學問、智謀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