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
上梁正,下梁則不歪。管理者是下屬效仿的對象,隻有自己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約束下屬。美國前副總統林伯特·漢弗萊說:“我們不應該一個人前進,而要吸引別人跟我們一起前進,這個試驗人人都必須做。”就是說,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當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修養和思想影響身邊的人,凡事起好的帶頭作用,這樣才能具有凝聚力,使下屬自覺團結在自己周圍,這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之道。
任賢使能,用人唯長
(薦賢)乃天下治亂盛衰所係,君子小人進退存亡之機,不可以不慎也。
在王陽明看來,任賢使能是維持和平穩定的事業環境的關鍵,是親君子、遠小人的重要條件,實在是不能不慎重考慮啊。
任賢使能是儒家的傳統政治思想。孔子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說,把正直的人推舉出來,邪惡小人也會變得正直。孟子說:“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意思是說,統治者尊賢使能,則天下賢士都願意到他的朝廷服務。在孔孟兩位聖人的引導下,後世的儒家,大都主張任賢使能。
要做到任賢使能,不僅要求管理者能夠識別人才的優劣,更要求管理者能夠用人唯長,讓每個人才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隻因人無完人,人人皆有所長,亦有所短。因此管理者要盡量看到人才的長處,加以善用。正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所說:“中人以上的資質,可以告訴他高深的理論;至於中人以下的資質,在教育方麵,教導方麵,對他們就不要做過高的要求,不妨做低一點的要求。”
孔子說:“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意思是說,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才能、學問、道德,都適合擔任此職。但是如果滕、薛兩個小國家請他做大夫,要他從政,則十分不當。這是孔子在用人之道上的一些體會與建議。
對用人唯長,王陽明深有體會。他曾舉了幾個例子:
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輔佐公子糾時不僅沒有幫助公子糾登上王位,在公子糾死後也沒有為其死節盡忠,反而投奔了公子糾的仇人齊桓公,是一個不忠誠的人,但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自己也被譽為“春秋第一相”。
戰國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在魯國娶了一位齊國宗室女子為妻,魯國人對即將擔任統帥的吳起表示懷疑,吳起為博得魯國信任,竟不惜殺死自己的妻子來保住將位,實在是一個殘忍的人;但我們不能否定他超強的軍事才幹,因此他被後人視為“名將”。
西漢的開國功臣陳平輔佐漢王劉邦時接受將領們的金子,送金多的得好去處,送金少的得壞去處,是一個貪婪的人,但他因為富有傑出的政治才能,六出奇計幫助劉邦脫離險境,因而得到劉邦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