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管理的學問——談用人(1)(2 / 3)

王陽明還看重人才的智慧韜略,他強調隻有選取有謀勇膽略的官員統領士兵,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也就是說,一個有強大的智慧韜略的人,才能與他人配合好,從而為團隊謀取更大的利益。王陽明還認為,這些智慧韜略必須經由實踐始能培養,而不由坐在書房裏去玄思而得。正如王陽明所說:“必須身習其事,斯節製漸明,智慧漸周,方可信行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意思是說,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親自去實踐,才能找出其中的不足並加以改善,思考得更為周全,也就獲得了智慧,如此才能輕鬆應對一切事情,沒有人能夠不實踐而獲得智慧。

此外,王陽明不僅強調人才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智慧素質,還強調人才的專業技能水平。畢竟,專業技能水平才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基礎素質。隻有具備了以上四點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以身作則,用德行征服人心

君子之政,不必專於法,要在宜於人;君子之教,不必泥於古,要在入於善。

在王陽明看來,立政治民,重要的是要有道德高尚的人當政,引導人們向善,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不在於製定嚴密的法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為政以德”,即把道德作為政治的主要手段,它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傳統。

在王陽明看來,德治所以重要,原因在“法立弊生”(建立一種新法,就會帶來一些弊端),且“人存政舉”(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因此,如果一個管理者有良好的德行,就能夠引導下屬去養成良好的德行。

王陽明在江西贛州剿匪推行十家牌法時就使用了“以德服人”的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得力的人,即有道德的人去推行,就隻能編製張掛,雖或暫時推行,而終歸要廢弛不行。因此王陽明要求各縣務必於坊裏鄉都之內,推選年高有德、眾所信服的人,重加禮貌優待,使其分頭巡訪勸諭,哪怕深山窮穀亦要深入下去,教其不能,督其不行,麵命耳提,多方化導。對巡訪勸諭成績顯著者,縣令要親自至其廬舍,重加獎勵。如此,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美。否則,即令動輒加以鞭撻,也是無濟於事。正如孟子所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當然,王陽明自己也十分擅長以德服人的馭人之術。

正德初年,王陽明因犯顏直諫觸犯權貴,被貶至貴州龍場。到任不久,他捕獲了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這個強盜頭目平時殺人搶劫、無惡不作,在接受審訊的時候他還擺出一副無賴的架勢。強盜知道自己犯的是死罪,便說要殺要剮悉從尊便。王陽明麵對他無禮的態度並無怒氣,反而和氣地告訴他既然這樣就不用審判了,還勸強盜天太熱,可以脫去外衣!這個強盜想到脫掉外衣還可以鬆鬆綁,就脫去了外衣。王陽明又說不如把內衣也脫掉吧!強盜想了想又把內衣脫掉了。王陽明又勸他把內褲也脫掉吧,強盜著急了,他緊張起來,連聲說“不方便”。王陽明看他如此緊張,就說這個強盜還是有廉恥心和道德良知的,並非一無是處。強盜聽到王陽明這樣說,便如實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王陽明善於從德化良知的角度來解決問題。他認為,德化良知能走入民心,更好地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目的。王陽明倡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且一向注重德化的作用,他廣泛布道,接納弟子,傳播心學。每到一地,他就普及文化,興辦學校,教百姓讀書識字,宣傳國家大政方針,防止民眾違法犯罪。他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上行下效,用文化和德政來教化當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