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學習,需從心上下工夫——談讀書(2)(1 / 3)

王陽明認為,大多數人難以成為聖人,主要是因為他們隻注重在知識、才能上努力學習做聖人,認為聖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自己隻需要把聖人的知識才能全部學會就行了,哪裏知道做聖人的根本在於讓心合乎天理。他們不從天理上下工夫,而是費盡精力鑽研書本、考尋名物、推理形跡。這樣,知識越淵博的人私欲越是滋長;才能越高,天理反而越被遮蔽。這就像看見別人擁有萬鎰的純金,自己隻妄想在分量上趕超別人,把錫、鉛、銅、鐵等雜質都摻雜進金子裏去,卻不肯冶煉自己的成色。雖然增加了分量,成色卻更加低下,到最後有的就不是真金了。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掌握知識並不等於擁有智慧,而沒有智慧,是成不了聖人的,也難以擺脫內心的煩惱和痛苦。

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曾說:“就一個人的學問和修養來說,他必須是一個理論聯係實際的人,如果僅讀了一些經典著作,掌握了一些文獻資料,懂得一些概念或範疇,而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種人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這種人也不是生活所需要的。

哲學家、數學家坐船渡河。數學家問正在用力劃槳的船夫:“你懂數學嗎?”船夫搖搖頭,數學家不無遺憾地說:“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過了一會,哲學家問:“那麼你懂哲學嗎?”“不懂。”船夫還是搖搖頭。哲學家感慨地說:“那你隻剩下一半生命了。”

這時,一陣狂風吹來,打翻了小船。哲學家、數學家和船夫都落到水裏,精通水性的船夫問哲學家和數學家:“你們會遊泳嗎?”

兩人大叫:“不,不會!”

船夫深深歎息道:“那麼你們將失去全部的生命!”

哲學家和數學家都是人們所認為的具有很多知識的學者,但是在麵臨生活中的突發狀況時,他們的知識並不能幫助他們保全性命,或者說無法幫助他們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我們也許是一個知識豐富的哲學家,但是我們並不一定是個具有創造力的哲學家,並不一定能接受新事物,不能對新鮮、新奇的事物做出敏感和及時的反應。但是智慧不同,智慧的力量是無限的,真正的智慧能幫助我們麵對生活的各種難題。所以我們說,一個有知識的人並不一定擁有智慧。

生活中,我們常常積累了很多關於事情以及很多事物的大量知識,但是要按照學到的知識去明智地行動,則是很難的。學校傳授人們有關行為、宇宙、科學和各種技術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這些教育機構很少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在講台上或實驗室裏誇誇其談的專家,並不一定懂得如何處理生活問題。經過一些學者的研究,有人認為人類隻有通過積累大量知識和信息才能進化。但事實卻完全相反,人類經曆了無數次戰爭,積累了大量如何殺人及破壞的知識,戰爭的武器越來越先進和高端,正是那些知識在不斷擴大各個地方的戰場,阻止我們結束所有的戰爭。同樣,有關環保的知識也沒能阻止我們殺害動物、掠奪資源和破壞地球。這些事實都一再地提醒我們:掌握知識並等於擁有智慧。但隻要你能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知識就可以轉變為智慧,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是王陽明所推崇的“致良知”之道。

拋棄虛浮的文辭,追求經典的實質

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惟簡之而不得,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非以文教之也。《春秋》以後,繁文益盛,天下益亂……天下所以不治,隻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徒以亂天下之聰明,塗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爭務修飾文詞以求知於世,而不複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啟之。

王陽明認為,孔子之所以刪減《六經》,是要避免當時紛繁浮逸的文辭擾亂天下人心,使天下人從此拋棄華麗的文飾注重文章的實質,而不是用虛逸的文辭來教化天下。《春秋》以後,各種華而不實的文辭日益興盛,天下大亂……天下紛亂的原因,正在於盛行浮華的文風,求實之風卻日漸衰敗。人們標新立異,各抒己見,為了取得功名不惜嘩眾取寵,擾亂天下人的思緒,混淆大家的視聽。使得天下人爭著崇尚虛文浮詞,在社會上爭名奪利,忘記敦厚實在、返璞歸真的品性。這些都是那些闡述經典的人所開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