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的儒家聖賢們十分看重人的品德,認為品德比才能更重要,認為高尚的品德是獲得成功的必備條件。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道:“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孔子認為,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那樣美好的資質,隻要驕傲吝嗇,他其餘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如果一個人才高八鬥而品德不好,那麼聖人連看也不會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以德育才,才是真正的人才。當德與才不可兼得時,當舍才而取德,正如孟子“舍生而取義者也”。
對此,近代學者胡適先生曾解釋說:“孔子的人生哲學注重養成高尚的道德,教育學生以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為基礎。”在孔子看來,有高尚道德的人是有仁愛之心的人,也是能博濟眾施之人,是能為他人著想的人。所以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也就是說,對於千裏馬,不稱讚它的力氣,要稱讚它的品質。尚德不尚力,重視品德超過重視才能,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逐漸成為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標尺。
唐朝汝州有個叫夏子勝的人,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高中,被皇帝任命為南縣縣令。這日夏子勝攜一家仆赴任,來到縣衙,大小縣吏已在門口等候多時,見新縣令到來,急忙迎上去。夏縣令問他們去年南縣老百姓生活如何,糧食是否豐收,商賈是否安分行商,官糧是否收齊,賦稅是否完成,然後叫來師爺將縣吏們所說記錄在冊,逐一核對賬簿。幾天後,師爺對夏縣令說,一切都如縣吏所言,去年南縣一切安好。聽完彙報,夏子勝點點頭。
在南縣縣吏們的眼裏,這個新來的縣令與以往的官老爺大有不同,除了處理訴訟官司時會開口說話外,平時聽不到他說一句話。不過話雖然很少,但是做的事情卻極為合乎規範,往來公文,刑罰辦差,無論是上司還是下麵的老百姓,都稱讚夏縣令做事穩當,是個好官。
這些縣吏們十分不解,這個不愛說話的老爺到底是怎麼一個人。一天,有個膽大的縣吏將這一疑問向夏子勝提了出來,夏子勝聽後,嗬嗬一笑,說道:“聖人行道,心正而行端,做官做民都是一個道理,為官之道在於教民養民,為人之道貴在德行,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做起事情來就不會有所偏頗,如此,又何必說那麼多的話呢?”
我們可以將這位南縣縣令的話理解為對“執事敬”的最好注解。事實上,一如這位縣令說的那樣,行聖人之道又何必多言,“行”首在“知”,這是心靈淨化、涵養提升的必然結果,由此,對人忠信而不詭詐,與人交往而不奸猾,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與此相對,再多的話都不過是水中倒影,沒有實際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兩種品質不好的人。一種是品質不好、能力也不強的人,這種人因其能力有限,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危害不會太大;另一種則是品質敗壞但才思敏捷、能力出眾的人,這種人更容易尋捷徑上位,一旦得勢,將會對反對他的人或社會集團造成巨大的危害,甚至可以斷送一個家庭、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可否認,沒有靈魂的頭腦,沒有德行的知識,沒有仁善的聰明,固然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但它們隻能起負麵的破壞作用。也許偶爾會給人們一些啟發,或者帶來一些樂趣,卻很難贏得人們的尊敬與發自內心的讚歎。
反之,品德高尚的人,即便能力有所不及,也會虛心好學,不斷提高自己,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奮鬥來獲得成功。當然,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忽略人的才能,一味強調道德修養。不懂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人,何談培養自己的道德品質!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以德為先,就好像王陽明告訴弟子的話:“良知在人心,隨你如何,也不能泯滅。”德行是我們行走人生的前提,而才能是我們創造人生的手段。做到德才兼備,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