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學習,需從心上下工夫——談讀書(1)(3 / 3)

弟子陸澄問道:“知識沒有長進,該怎麼辦?”

王陽明回答說:“做學問首先要有一個根基,然後從根基上下工夫,循序漸進。道家學說用嬰兒作比,說得很精辟。嬰兒在母親的肚子裏還未成形時隻是一團氣,什麼知識都沒有。待他出生後,方能夠啼哭,而後能夠笑,然後認識父母兄弟,既而可以站立、行走、能拿能背,最後世上的各種事情都會做了。這是因為嬰兒的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越來越有力氣,頭腦也越來越聰明。嬰兒並非出生便具備了各種能力,所以要有個根基。”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中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最終能夠獲得聖人的學問。

從前,紀昌去拜箭法高手飛衛為師學習射箭,飛衛讓他練好眼睛的基本功,他回家看妻子織布,練就圓睜眼睛,一點也不眨。飛衛讓他練把小東西看成大東西,紀昌練到把頭發上的小虱子看成車輪,飛衛這才教他射箭,從此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如果飛衛對初學箭術的紀昌大講特講射箭的理論知識,而不是讓他從練習瞄準開始,循序漸進地教學,飛衛將很難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做到循序漸進,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大目標分化成許多小目標,這樣達到目標就會變得簡單快樂得多。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所說:“人要有生活的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小時的目標,一分鍾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奪得了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憑智慧戰勝對手。”而這個“智慧”是什麼,山田本一沒有解釋。

10年後,人們才從山田本一的自傳中找到“智慧”的答案:“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賽跑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千米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40多千米外終點線的那麵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千米時就疲憊不堪了,因為我被前麵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第一個標誌……第二個標誌……第三個標誌……正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山田本一成為冠軍。

這種簡單的方法被許多成功人士采用,美國著名作家賽瓦裏德說過:“當我打算寫一本25萬字的書時,一旦確定了書的主題和框架,我便不再考慮整個寫作計劃有多麼繁重,我想的隻是下一節、下一頁甚至下一段怎麼寫。在6個月中,除了一段一段開始外,我沒想過其他方法,結果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無論是讀書做學問,還是經營生活、工作,人們都不要畏懼過於遙遠的目標,而要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忙碌於一個又一個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標,循序漸進,終究能實現自己的大目標。這正是王陽明所說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所長進”的道理。

掌握知識並不等於擁有智慧

後世不知作聖之本是純乎天理,卻專去知識才能上求聖人,以為聖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須是將聖人許多知識才能逐一理會始得。故不務去天理上著功夫,徒弊精竭力,從冊子上鑽研、名物上考索、形跡上此擬。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煆煉成色,求無愧於彼之精純,而乃妄希分兩,務同彼之萬鎰,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兩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無複有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