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百善孝為先,孝為人之本——談行孝(2)(1 / 3)

王陽明對此感到很不解,就此詢問黃夢星。黃夢星回答說:“我的父親是一個仰慕聖賢之道的人,他偶然從同鄉的薛、楊兩位先生那裏聽說了先生的學問博大高深,於是便對我說:‘我老了,並不期望你考中功名去做官,你如果能夠像薛、楊兩位先生那樣向陽明先生求得聖賢的學問,我即便是每天喝粥飲水過清貧的日子,死後無錢買棺材隻能直接入土下葬,我也十分滿足。’就這樣,我就不遠千裏來向先生求學。我每次回家後,總是希望能多些時間陪伴父親,但父親連一個月也不讓待夠,總是在我到家十多日後,就給我準備了行囊和路費,催著我趕緊出發。我哭著想要留下來,父親卻責備我說:‘你以為這樣是在孝順我嗎?如果你不能像鴻鵠一樣在廣闊的天地飛翔,隻是想做在父母的保護下的雛鳥,隻能使我感到痛心啊。’我既想留在父親身邊盡孝,又不敢違背父命,因而隻能在兩地之間來回奔波。”

王陽明聽了之後大為感動,說:“黃處士是多麼賢明的父親啊,黃夢星是多麼孝順的兒子啊。能夠遵從父親的意願,滿足父親的要求,才是真正的孝順啊。”

在王陽明看來,不違背父親的養誌之孝,是遠遠高於養親之身的養體之孝的。這才是盡心盡力滿足父母需求的表現。

而天下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期望,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從養誌為孝的角度來說,王陽明認為一個人能夠成賢成聖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正如《書張思欽卷》中記載的那樣:“三原張思欽將葬其親,南走數千裏而請守仁銘。守仁對他說:請人銘,無非是為圖親有不朽之名。但圖之人,哪裏及得上圖之於己?使親傳之於人之口,哪裏及得上傳之於其子之身?如果子為賢人,則其父就為賢人,子為聖人,則其父就為聖人之父。其托人銘而揚名,哪裏及得上孔子父親梁紇之名的不朽呢?由此思欽醒悟,歸而自學。”由此可見,隻有成賢成聖,才能揚名顯親;而揚名顯親,讓父母為子女的成就而自豪,就是滿足了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對父母最真誠的孝順。

營造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圍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王陽明認為,為人父母者應慈愛子女,為人子女者應孝順父母,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如果父母不慈愛,子女不孝順,家庭也就沒有和諧、幸福可言。可見,王陽明十分推崇“父慈子孝”的和睦氛圍。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做父親的是一個父親,如果父親做得不合一個父親的標準,卻要兒女孝順,盡兒女的本分,怎麼可能呢?所以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這才是所謂的父慈子孝。”

人們常說“父母德高,子女良教”,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對孩子的一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子女的教育,父母要先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耳濡目染,並會極力仿效,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父母教育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聽父母講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父母怎樣做,如果父母自身的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一個合格的父母的標準,那麼要求孩子能夠成為孝子則是很難的。

《三字經》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因為教子有方而流傳千古,出身於富裕家庭的竇燕山,是當地很有名的富戶。據說,竇燕山起初為人不好,因為自己有錢,經常以勢壓榨貧苦百姓。年景不好的時候,有貧苦人家從他那裏借糧食,他用小鬥借出,人家還的時候卻用大鬥去量,瞞混騙詐,做事總是昧著良心。由於他常做缺德之事,所以到了30歲,還沒有一兒半女。竇燕山為此十分著急,有一次,他死去的父母托夢給他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僅一輩子沒有兒子,也會短命。你要趕快改過從善,大積陰德,隻有這樣,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