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茶道本源為中華 魂斷千年一茶筅》(2 / 2)

那一日的場景又再一次浮現在了信長的腦海之中。雖然父親很少出現陪伴在他們兄弟倆身邊,但對他們兩兄弟的愛護之情,的確是溢於言表的。

外界環境太過吵鬧,信長幹脆就閉上了眼睛。

不知怎的,他的記憶突然回到了小時候。那時候的他約麼隻有七八歲的光景,特別的淘氣,而當時的織田信行隻是剛剛學會說話。有一天,信長在土田夫人屋裏玩耍的時候,一向喜歡東跳西跑、東翻西找的他,發現了一根奇形怪狀的竹塊,樣貌就如現代的打蛋器一般。

年幼的信長很是好奇,先是拿起來東揮西舞、東剮西蹭,不夠好玩?那幹脆直接一把火把這東西給燒掉了。

結果這一把火,卻直接點燃了土田夫人的怒氣。原來,這是她花了大價錢從一個京都的公卿手上買來的茶道名物-佶徽茶筅。

說起這柄佶徽茶筅,它還有著一段非常離奇的身世。

茶筅,是在烹茶時的使用的一種調茶工具,由一整段精細切割後的竹塊編織製成。點茶的時候,先用茶勺在茶入中舀一勺子茶粉灑入茶碗之中,再迅速倒入即將沸騰的釀泉清水,然後使用茶筅攪拌以產生瀑沫,這樣,一碗清香怡口的茶湯就烹製完成了。

在元代以前,中國流行飲用粉末茶,尤其是宋代時候,通過比試點茶技巧來一決高下的鬥茶風靡於世,茶筅自然便是茶道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明代以後,中國開始使用散葉泡茶,茶粉點茶的技藝從中華大地上逐漸地消失,來自中國的、真正稱得上名物的茶筅也是越來越少。因此,名物茶筅在日本也就顯得愈加彌足珍貴了。

而土田夫人手中的這柄佶徽茶筅,據說是使用徽州地區、黃山之巔上好的高山紫竹精製成,為北宋皇室的禦用之物。甚至連藝術品位極高、極具風雅的“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趙佶本人還在艮嶽的開園大典上親自使用過這柄茶筅與蔡京等人鬥茶助興。

當然,趙佶本人不僅僅是最為優秀的書法家和繪畫家,也是一名響當當的茶道大師。不僅善於品鑒各類好茶、精通點茶之術,更是撰寫了《大觀茶論》一書,獨辟蹊徑而又意味深刻地記述了何謂為“茶道”。

(茶道之始,在我中華)

後來,適逢靖康之亂,女真北虜徽、欽二帝,而這些皇室的禦用物品大多也就作為戰利品流入了金國人的宮廷。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大將完顏宗弼(金兀術)攻下汴京城,這柄佶徽茶筅也跟著徽、欽二帝被一同送到了金上都會寧府。後來癡迷於漢文化的金廢帝海陵王完顏亮弑殺金熙宗完顏亶篡位,並遷都到了金中都大興府(燕京),佶徽茶筅也被帶了過來。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蒙古鐵蹄肆虐金中都,並在原址上新建立了元大都城。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征發大軍,第一次遠攻日本,這些前朝遺物就作為犒賞賜予給了前線的將領,並隨軍一起帶到了日本。

可無奈戰事失利,佶徽茶筅就被九州島當地大名獲取並進獻給了鐮倉幕府的實際掌權者北條家。後來,鐮倉幕府勢微,後醍醐天皇反抗幕府,意圖恢複皇家光榮,幕府迫於形勢就把這柄名物佶徽茶筅進獻給了當朝的後醍醐天皇。到了後奈良天皇的時候,皇室勢力愈加衰微,連登基大典都無力籌辦,更不要說發俸祿給這些士族公卿了,沒辦法,拿不出錢和糧,隻能拿皇宮值錢的東西抵工資。而公卿們拿到這些東西也不能當飯吃,於是乎就高價轉賣給了地方上有實力的大名。而土田夫人,就是這樣得到這柄身世顯赫、穿越千萬裏、跨越四百多年時光的名物佶徽茶筅的。

當然,這貨被信長一把火就給燒沒了。

這麼珍貴的東西,即使對織田信長這種富裕又有權勢的家庭也是難得一見的。所以可以想象出土田夫人是有多麼地憤怒。

正當憤懣難當的土田夫人口罵不覺爽,想動手毆打信長的時候,是剛剛學會說話的信行,擋在了信長身前,用他尚不流利的話語在為信長求情。

“也罷……”

沉思許久的信長睜開了眼,說到。

“念在已故父親的份上,既然我都答應他了,那這次的事情就既往不咎了,你可要好生反省!”

一聽饒他不死,織田信行頓時開心地暈厥過去了。

“林秀貞和柴田勝家,念在其祖上世代效忠我織田家,同時也是受了織田信行的指使而為,饒其死罪,各打四十大板之後就官複原職。”

“這……”

丹羽長秀沒有想到,這該殺的沒殺,不該殺的也沒殺,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就這麼過去了。

當然,信長是清楚的知道,林秀貞和柴田勝家是徹底地對織田信行失望了,從此隻會盡心效忠於他,不僅彰顯了他的大氣寬容,此舉也有效地避免了織田家內部的分裂。

畢竟,這小小的尾張一國,可遠遠夠不上信長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