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儉以養德,玩物喪誌。
儉約節用,並不僅是由於經濟原因,古人還把節儉與人的道德修養聯係在一起。他們認為儉約節欲有助於正心養性,過分地追求物質消費和感官享受就會導致失去理智,迷失誌向,人格毀損。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修養心性的最好方法是清心寡欲。其中寡欲就意味著節儉杜奢。諸葛亮進一步提出“儉以養德”。他寫信教育他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篇》)其字麵含義是說,道德高尚的人,通過內心寧靜涵養其心靈,通過節儉培養其品德。不能夠恬淡寡欲,就不能純潔心靈。若不能排除心中的物欲幹擾,就不能堅定遠大的誌向。更深層的含義就是,通過理智來淡化人的物質欲望,節製人對物質享受的過分追求。使這種追求合於道德,合於情理,合於禮義。把感官快樂和享受放在人生價值的第二位,把對遠大美好的理想、誌向、人格的追求作為人生的第一目標。與“儉以養德”思想相呼應的是“玩物喪誌”的告誡。“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誌。”(《尚書·旅獒》)其含義就是,人不被耳朵眼睛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恰當。把心思放在戲弄人上,就會喪失道德,把心思放在玩弄器物上就會喪失大誌。
其三,尚儉節用,富國裕民。
在古代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物質財富匱乏。提倡儉約,約束物質消費和享受欲望,有利於緩解社會消費需求和物資短缺的矛盾,可保證社會安定和發展。荀子曾提出“強本而節用”(《荀子·天論》)的主張。他還指出:“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餘。”(《荀子·富國》)就是說,使國家富強的根本方法是節約費用和開支,使人民寬裕。除荀子之外,還有許多思想家把節儉看成是影響國家安定存亡的大事情。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韓非子說:“以儉得之,以奢失之。”(《韓非子·十過》)都包含著相同的意思:若能節用儉約,可使家國繁榮昌盛;若奢靡揮霍,就會使家國敗亡。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詠史》詩:“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南宋詞人陸遊的家訓:“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放翁家訓》)更是深刻地揭示了儉奢是治國安邦成敗的原因。
其四,儉而不吝,勤勞為本。
勤,是對待生產勞動的優秀品質和良好態度,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勤是生財之道,致富之途。無勤,便無財富來源。人要消費,必須勤於勞作,致力於創造。所以,古人把勤勞看得非常重要。“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就是說,民眾生活的根本保證在於勤勞。通過勤苦勞作,才有收獲,生活消費才不會空乏。古人還強調,注意收入,還必須計劃支出,量入為出,二者不可偏廢。嚴複指出:“治家者,勤苦勞作矣,又必節食省衣入為出,夫而後倉有餘糧之積,門無索逋之。”
@@@三、周秦尚儉消費倫理的意義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崇儉黜奢”是其消費觀的主流。從上述分析可見,無論是儒、墨、道,都主張“儉”,隻不過各有其不同的評定標準和目的。儒家的消費倫理以“禮”為評價規範,以維護“禮”的等級製為目的。墨家以“利”為標準,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宗旨。道家的消費倫理觀以解決人的深層次生存問題,旨在追求一種和諧的、自我滿足的知足狀態,以順乎自然、公平無私、和諧自由為特點。在各派思想家的宣傳教育和倡導下,崇尚儉約、反對奢靡成了華夏民族流傳幾千年的優良傳統,並伴隨曆史的發展,進一步地發展豐富著,對中華民族起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如了解墨子消費倫理思想的本質精神,可以增強人們珍惜社會勞動成果,反對暴殄天物的自覺性,樹立節儉為榮、浪費可恥的經濟道德觀念。克服在個人生活消費方麵盲目攀比、超前消費的心理,堅持量入為出、適度消費的原則,樹立勤儉持家的節用風氣。而老子的消費價值理念啟示我們,過分的物欲享樂不僅對人是無意義的,而且還是損性傷身的愚蠢之舉。因此,隻有通過調節人的內在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來淡化對物質享樂的崇拜和追逐,才能自覺、自願地限製自己的消費行為,不是在消費中尋求刺激,而是在消費中感受身心的愉悅。周秦時期這種“尚儉”消費倫理的價值取向,對於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和消費社會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服治療自我欲望膨脹和消費異化的良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