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以公正觀念為指導的分配倫理(1 / 3)

在分配方麵,以“尚中”“公正”觀念為指導,是周秦經濟倫理又一重要特征。由此奠基,中國曆史上一直倡導以尚中觀念為指導的“公正”分配倫理。

@@@一、公正觀念的形成

公正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分配的合理性,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和利益準則。由於處於不同社會形態和不同社會利益關係的人都從其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出發,賦予公正以不同的內涵,從而形成不同的公正觀。因此,公正具有明顯的曆史性和階級性,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演變。正如馬克思指出:“關於永恒公正的觀念不僅是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自古以來,公正作為人類道德的一個永恒主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社會政治、經濟、倫理道德所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原始社會,在氏族公社內部,奉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和平等互助的樸素的公正原則,氏族內成員平等,在食物和生活用品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原始人“以打還打,以傷還傷,以牙還牙”的平等報複原則也是其樸素公正思想的體現。

我國大約於公元前21世紀(夏代)進入奴隸社會,“中庸之道”即尚中思想是待人處世、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堯強調治理社會要“允執厥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則把“中庸之道”發展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在“中庸之道”中,“中”具有公正、正確、適度的意思。“中庸”即是“無過無不及”和“不偏不倚”。

西周建立後,我國奴隸製社會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周朝國家中的生產資料為王室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並實行“授民授疆土”的等級分封製度。在等級森嚴的周朝奴隸製社會內,人是被嚴格地分為等級的。這個時期的“公正”思想是等級製度的反映並直接為其服務的。在奴隸主看來,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關係是公正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從奴隸製向封建製轉型的大變革時代,此時,思想領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公正思想也隨之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孔子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禮記·中庸》),公正是治理國家統治人民的最基本原則。他強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禮記·中庸》)可見在孔子心目中,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墨子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希望“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認為“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這些已明顯地反映出了平等公正的思想。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由“自然”“無為”之“道”立論,認為“道”是至高無上的東西,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的最高法則,主張“棄仁絕義”。老子認為,“仁”“義”之類的東西的產生,是“道”被破壞的結果,“大道廢,有仁義”。認為,夏周以後的一切製度規範,都是由於失“道”而形成的。“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莊子·天地》)聯係道家“複歸於樸”的道德理想,似乎可以推論:老子心目中的“道”就是人類最原始的那種“天下為公”的公正平等狀態。先秦法家韓非子主張一切服從以君主為代表的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去私心,行公義”(《韓非子·飾邪》)。要依據“法”的原則“公正”處理各種矛盾,否則“上有私惠,下有私欲”,“道私者亂,道法者治”(《韓非子·詭使》)。韓非子的“公義”是代表統治階級,特別是君主利益的。既然“法”是由君主製定的,尋常百姓就必須服從,對老百姓是沒有公正可言了。

秦朝滅亡後,西漢封建統治者為維護“大一統”的社會秩序,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倫理思想作為封建“名教”意識形態而成為封建統治思想的正統。儒家地位的上升和“三綱五常”的建立進一步強化了人的等級觀念,公正完全成了維護等級製度的思想工具。

@@@二、周秦思想家對社會公正的探討

周秦思想家對社會公正問題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留下了一份優秀的思想文化遺產。

第一,公正應惠及天下。對廣大社會成員,不論貧富、貴賤、智愚、強弱、親疏、遠近,都能一視同仁,是先秦思想家的一項重要主張。《晏子春秋·外篇》中所記載的晏子對齊景公講的一段話,集中反映了這一思想:“顧臣願有請於君:由君之意,自樂之心,推而與百姓同之,則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營內好私,使財貨偏有所聚,菽粟幣帛腐於囷府,惠不遍加於百姓,公心不周乎萬國,則桀紂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嬰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於天下,則湯武可為也。”晏子認為,國君的恩惠不能普遍地給予百姓,公心不能遍及諸國,曾經是夏桀和商紂滅亡的原因。士人百姓的眾叛親離,是由於國君偏心的緣故。因此,他希望齊景公能夠推廣自己的美德,使公心遍布於天下,成為像成湯和周武那樣的聖君。晏子所講的恩惠遍加於百姓,公心周於萬國,實際上就是要無偏無私,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正。

墨子明確強調社會公正應惠及每個社會成員。他說:“古者聖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墨子·尚賢上》)。這就是說,“以德就列”,“列德而尚賢”是選拔人才的惟一標準。在這個標準麵前,人人平等,不管你的出身高貴還是卑賤。

《呂氏春秋·貴公》篇中強調“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因此對天下所有人都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文中還說,回顧曆史,“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認為過去聖王治天下,“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

第二,認為偏私是公正的大敵。周秦時期思想家們都強調公正與偏私的對立,強調社會公正要以出於公心為基礎。《莊子·則陽》篇中說:“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人合並而為公”;“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文武殊材,大人不賜,故德備;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公”是采納各方的意見才形成的。四時有不同的氣候,天不偏私,所以形成歲序;五官有不同的職分,君不偏私,所以國家安定;文武官員有不同的才能,大人不偏私,所以德性完備。其中心意思是強調不能偏私。隻有不偏私,出於公心,處事公正,才能治理天下。

周秦思想家認為,一旦做到了社會公正,即使人們遭受什麼災難,也會“怨怒不及”,即不會影響社會的穩定。《管子·形勢解》一文中以風雨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