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以“義利之辨”為核心的交換倫理(1 / 3)

義利之辨,是周秦經濟倫理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倡導禮製的中國傳統社會商品經營中的一個特定現象,對中國傳統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一、禮製對中國傳統商品經濟的影響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自周公孔子製禮作樂奠基,經《大唐開元禮》定型,而後又傳承宋元明清,禮製傳統綿延三千餘年。這種禮製在古代文化中占據著基幹和核心的位置,正如台灣大學高明士教授所言:“如果要以簡單的文字來說明中國文化的主要成分,實當舉禮、律兩者。”禮和法涵蓋了傳統文化活動的主要部分,這也給我們對始於周秦的傳統禮儀文化進行特征分析和價值判斷提供了一個視角。

禮儀最早產生於人類社會文明曙光初綻的遠古時代。原始先民們主要以漁獵采集的方式謀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所能得到的維持生命的食物經常是極為有限的,這就需要一種強製和自律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保證能夠平均分配食物。於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個“飲食之禮”就產生出來了。《禮記·禮運》對此有個出色的論斷:“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製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荀子所講的人欲,包括兩個方麵,“食”和“性”,“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荀子·禮論》)告子也說:“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認為男女之性是人之大欲,人的天性,自然也需要禮節製約,這就是荀子所說:“男女之合,夫婦之分,婚姻聘內送逆無禮。如是,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爭色之禍矣,故知者為之分也。”(《荀子·富國》)這時男女夫婦之禮還被十分看重。《周易·序卦》在天地萬物之後稱:“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因而荀子說:“夫婦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子·大略》)無怪人們把禮的創始人的桂冠給了三皇之一的人皇伏羲氏,在敦煌壁畫的形象中,他和女媧人首蛇身交纏在一起,伏羲持矩,女媧持規,意味深長地要為人世立規矩。

從《史記·五帝本紀》到《通典·禮典》,總結五禮,把首創禮儀的伏羲樹為炎黃之前曆史上的一位大英雄,而後把製禮作樂的周公和孔子奉為聖人先師。據稱是周公在西周初還政成王的前一年製禮作樂,創立以嫡長子繼承法為核心的宗法製度和冊府、巡狩、朝奴、納貢、六官等一係列政治製度,維護父與子、兄與弟、天子與諸侯、諸侯與大夫之間尊卑等級的禮法也相應確立,於是禮儀大備,這就是後世效法的周禮。孔子回顧三代,一再表示:“吾學周禮,今用之。”《禮記·中庸》麵對貴族非禮僭越、禮崩樂壞、舊宗法秩序大亂的局麵,孔子以“克己複禮”為己任。他開創的儒學,也可說是禮學,兩千多年間一以貫之,成為國學的核心。三綱五常的禮教被統治階級奉為治理社會的法寶,學子們也被引上皓首窮經誦讀儒學經典以求取功名的科舉之路,科學因而被冷落,禮學卻得到廣泛普及,深深影響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禮儀還超越地域、語言和民族,成為中國夷狄之分的標準。隋代大儒王通擬《春秋》修《元經》,毫無心理障礙地“帝元魏”,認鮮卑為“吾君”,他看重的是元魏已“居先王之國(都洛),受先王之道(建明堂,修典禮)”(《文中子·述史篇》),完全接受了傳統的禮製。唐人陳黯有著名的論文《華心》,稱“苟以地言之,則有華夷也,以教言,亦有華夷乎?夫華夷者,辨在乎心,一生於夷域而行乎禮義,是形夷而心華也”。這種以禮親和國人的觀念,對中國曆史發展中表現出來的持續性、包容性、同化力,有巨大影響。

禮在中國傳統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集中表現為禮成為曆代製定刑律的依據,是政權、族權、父權、夫權等四權行使各自權力的根據。行為即使近於肆虐,也是天經地義,因為都不違禮。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的倫理綱常架構起來的社會,製造了家庭親族的溫情,培育了忠臣報國的熱心,也誘導出了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不孝的馴服者。在以屈辱為代價換來的社會和諧穩定中,任何一個臣民的尊嚴,乃至包括生存權在內的全部人權隨時可以輕易地被剝奪幹淨。譚嗣同的《仁學》引朝鮮人的話:“地球上不論何國,但讀宋、明腐儒之書而自命為禮儀之邦者,即是人間地獄。”至少我們應當承認,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的數千年文明史上,除了漢唐一振雄風外,更無幾度輝煌。矢誌維護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帝王獨尊地位的傳統禮儀,教人們唯官、唯上,無條件地膺服尊長和權力,而不需講法律、正義與真理。權力崇拜帶來爭奪皇位的鬥爭層出不窮,必然趨於腐敗的經濟政治也不斷激起農民戰爭。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周期式的社會大動蕩大破壞也是舉世無雙的。禮儀產生的合理性與後來的破壞性並存,它挾帶著溫情又製造了殘酷。在我們國家民族生生不息的曆史長河中,禮儀發揮過強大的凝聚力,同時又是摧殘無數生靈的罪惡淵藪。研究周秦漢唐禮儀文化,批判地認識這一中國特色的傳統禮儀,對之加以改鑄重建,根絕吃人的禮教影響,使人性不受壓抑,人人能按自己的合理意願去追求感情和人生價值,使每個人都能受到尊重,從而換來他們對社會盡心盡力的回報,順乎曆史潮流改革前進,這將是中國文化振興和社會實實在在進步的曆史性大業,也正是我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被封建專製政治扼殺的具有永恒價值的珍貴產品喚回來的前提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