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現代市場倫理,必須結合傳統倫理及其生存係統,探討建構的科學機製和有效途徑。

中國傳統倫理合理性的追尋和梳理,中國傳統市場倫理獨特性的認知和甄別,必須堅持係統論的基本原則,把傳統的市場和市場倫理當做一個有機要素,放到它們所處的傳統社會和市場所構成的大係統中去考察,這樣才能深刻理解它們的獨特性與合理性。由此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市場倫理中無論是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倫理動因,還是阻礙現代經濟的道德羈絆,都歸屬於一個活生生的係統整體,不能進行機械的割裂。因此,現代市場倫理建構語境中傳統倫理的繼承和改造,不是一種簡單的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不能機械地加以揚棄,它是一項係統工程,要在對傳統倫理的生長根基和環境及其與倫理的關係做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對它們進行整體改造。

不言而喻,傳統倫理和市場倫理不是在同一層麵上的兩種倫理,不具有對等的地位。譬如作為中國傳統倫理主流的儒家倫理,屬於民族倫理學的範疇,是就地域和時代特征而言的倫理類型。市場倫理則是經濟倫理學或應用倫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就考察的事物對象而言的倫理類型。在中國傳統倫理基礎上建構市場倫理,就是要在中國民族空間的倫理要素及其生存係統中,尋求能夠為現代市場倫理發育所利用的因素和汲取的營養。這種建構不可忽視或無視客觀的曆史過程,必須在肯定和接受過去的前提下,在與客觀實際的互動中進行。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市場倫理建構的有效機製和途徑。

對於社會存在而言,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中國傳統倫理是一個生長於傳統社會的倫理要素,它必然承載著傳統社會的某些屬性和特質。但它又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自我成長、自我更新、自我適應的倫理要素,盡管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係統,但隻要新的係統中有適應其生存的成分,它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並表現出固有的生命力和倫理精神。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倫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的一個生態緣由。當然,傳統倫理在適應新係統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一些或大或小的變化。隨著中國社會製度的變革,傳統倫理已經剪斷了與傳統社會血肉相連的臍帶,日漸麵臨新的生活、新的生存環境和新的挑戰,必須尋求新的生存基礎和養料供給。特別是業已建立的市場經濟則是其不得不麵對的一個現實,它需要在市場活動、經濟形式和社會製度中不斷建構和確證自身的生存合理性。而市場本身又對傳統倫理進行哺育和引導,使其發生緩慢而深刻的轉化。現代市場倫理無疑是這種建構和確證、哺育和引導的一個產物,亦是傳統倫理的一個分支,承繼著傳統倫理的因素和成分。

綜上所述,從倫理的自身演化來看,現代市場倫理的建構應當把傳統倫理當做一個不斷演化和進步的係統,傳統倫理向現代市場倫理的轉化不過是不同類型係統之間的轉化。隻有這樣,才能正確把握傳統倫理在現代市場倫理建構中的演化作用和演化機製,才能探索出在傳統倫理基礎上建構市場倫理的有效機製和途徑。

從倫理與其生存係統之間的有機結合來看,倫理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又是係統的一個因子和要素;它既受到生存係統的影響和製約,又對生存係統本身發生作用;同時與生存係統的其他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係統,有著獨特的個性、發展邏輯和運行規律。一方麵,倫理活動在生存係統中自然受到相應的熏陶、規定和製約,向著生存係統所規定、所需要的方向演進;另一方麵,倫理活動同時對生存係統的其他要素和係統本身產生著反作用,並逐漸強化,使它們向著有利於自我的方向發展。這兩種作用和趨勢最終綜合成何種方向的作用與趨勢,不僅取決於倫理活動和其生存係統本身的生命力,還取決於它們的基礎或因素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就傳統倫理基礎上的現代市場倫理建構而言,一方麵需要傳統倫理的現代化,向著現代市場經濟的方向演進;另一方麵,又離不開現代市場經濟及其相應要素如政治、社會、文化的熏陶和製約。其實,從傳統商品經濟到現代市場經濟,從傳統市場倫理到現代市場倫理,不過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這是因為,市場活動也是一種倫理活動,市場經濟的形成、完善和市場倫理的發育、成熟是不斷發展、相互促進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進而言之,倫理的演化和其生存係統的演化也是不斷發展、相互促進的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麵,而且兩者之間的結合機製是內在的、有機的。

總之,研究可以是形而上的單麵抽象,而實踐卻是形而下的多維具體。隻有從倫理與其生存係統的有機結合機製上,才能深刻理解市場倫理的演進機製和建構途徑,才能現實地在傳統倫理的基礎上建構起既合規律又合目的的現代市場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