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市場所形成的獨特生存環境,決定了中國傳統市場倫理在性質、地位和作用上的獨特性。

市場不是西方的特有物。早在中國的商朝時期,工商業已有所發展。但是,盡管中國的傳統市場源遠流長,並且曾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卻一直都未超出經濟活動的層次,進而達到經濟運作方式、經濟形式以至經濟製度的高度,始終存在於自然經濟體製之中。為了探究其中的深層次原因,不得不深入到中國的曆史背景、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製度和文化觀念等多個方麵。可以講,正是這些方麵的中國特點決定了獨特的社會形態和市場形態及其曆史,決定了獨特的倫理範式和市場倫理範式,即獨特的發展邏輯、話語體係和思維特色,同時也決定了傳統倫理的獨特結構、功能和性質,以及傳統市場倫理在傳統倫理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與西方市場倫理一樣,必須把傳統的市場和市場倫理當做一個有機要素,並放到傳統社會和傳統倫理這些係統中才能深刻理解它們的獨特性與合理性。

就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市場而言,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官商經營,這是市場主體的特點。比如,自漢代起,鹽、鐵等大宗商品的生產收歸官府經營。專製政權對傳統市場的培育和青睞孕育了社會心理中的一個官商情結。二是商為“末業”,這是市場地位的特點。工商業在傳統中國被視做“末業”、“末富”,而農業才是“本業”、“本富”。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輕視或抑製工商業的傳統觀念。三是市場多元,這是市場範圍的特點。中國地理上的區域性導致了市場的多元性。顯然,區域、多元和不均衡的市場,特別是由此而形成的地方文化意識嚴重地製約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四是波折反複,這是市場發展過程的特點。王朝的周而複始、循環往複是傳統曆史的基本特征。市場也隨著這一過程而循環波折,發展緩慢、艱難,甚至停滯。這種處於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市場,是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的。

毋庸置疑,社會、市場、倫理和市場倫理都是緊密相聯、渾然一體的。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市場,就有什麼樣的倫理和市場倫理。中國獨特的傳統市場,形成了中國傳統市場倫理獨特的生存環境,決定著中國傳統倫理中市場倫理具有如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一是政治性。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倫理和政治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政治是倫理化的政治,倫理是以政治為中心的倫理。政治和倫理的相互融合決定了傳統市場倫理的政治性色彩。政治的因素影響和滲透到市場倫理活動的各個方麵,致使市場活動到處充滿了政治意識和政治觀念。對於民眾來說,也產生了對專製政治依賴的一種市場心理。

二是附屬性。傳統市場倫理是附屬於傳統倫理的,是服從於傳統倫理為集權統治服務的規律的。它沒有獨立的形態和地位,沒有自覺的意識和自我調控、更新的能力。況且,傳統倫理本身也沒有從其他意識形態中相對獨立出來。市場倫理既推動、激勵著傳統市場的一般活動,又因其對傳統倫理的附屬性而阻礙、限製著傳統市場向高級形式的發展。

三是矛盾性。傳統倫理是一個內容龐雜的體係,觀點相左甚至對立都是常有的事。市場倫理內部,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思想觀念之間自然會發生矛盾和衝突。譬如“義利之辨”,其實是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與新興勢力和私家大夫的尖銳衝突。後來的“理欲之辨”,其實是南宋時期新興的工商業者與統治階級的利益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