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軟弱性。初生的市場形態、幼稚的市場水平和有限的市場空間等因素構成了市場倫理生存的環境,在此之中,市場倫理沒有也不會獲得大的進步,最終處於一種軟弱狀態。這就決定了傳統市場倫理不能為市場活動的展開提供強勁的觀念力量,持續的倫理支撐。

應當清楚,傳統市場倫理中固然有許多積極成分,但它們畢竟隻是一種舊有的東西,與現代市場倫理要求相距甚遠,我們所需要的是發掘和吸納那些有益於市場活動的倫理要素。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係的逐步建立,學界近年來對經濟倫理的研究方興未艾,也挖掘了不少傳統倫理文化中的經濟倫理因素,這對於市場倫理的研究和建設大有裨益。從形式上來看,契合現代形式的傳統市場倫理至少有三個因素:一是平等思想。公平、平等,是中國傳統市場倫理的重要內容,“童叟無欺”就是一種體現,這與今天的市場倫理具有一致性。但是,客觀地講,中國傳統倫理中平等的含義是比較少的,僅僅局限於感性認識的層麵上。這種膚淺的認識表現在:對平等的理解還停留在經濟領域內,而對它的政治和社會內涵卻仍蒙昧,比如對人與人之間身份平等的要求;對平等的理解還局限於表層的量上的平均主義,而缺乏對平等的深層的質上的相對意義的認知;對平等的理解隻是終點平等或結果均等的理解,還沒有發展到機會平等和起點平等的地步。由此可見,傳統市場倫理中的平等概念不過是形式上的、淺層的,與現代平等概念有著較大的差別。無疑,對於平等含義的挖掘和新知將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二是誠信意識。“誠實”和“守信”,是中國傳統倫理的重要範疇,是人們處理社會關係的重要準則,也是道德修養的高級境界。然而,這種誠信並不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在封建式血緣、地緣和情緣結構下的有限度的誠信。人們僅在血緣、地緣和情緣圈裏講誠信,出了這個圈子,就不再以誠信為標準,甚至全無信用可言。於是,人人麵前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信用度較高的圈內世界,另一個是信用度較低的圈外世界。誠信的這種圈層結構與儒家的差等之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於公共倫理的構建毫無益處。可想而知,要想將傳統的誠信擴展至“血緣、地緣和情緣”三種圈層之外,進而成為社會的、公共的法則,必須打破原有的封建色彩的各種關係結構,滌蕩陳舊風氣,倡導樹立新風。

三是義利觀念。“重義輕利”、“貴義賤利”,是中國傳統倫理在道義與功利關係問題上的主要傾向和基本模式。在中國傳統社會裏,盡管功利主義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但謀利思想一直是道德實踐和道德生活的重要內容。正如肖群忠所講:道義論和功利主義在中國主導性傳統倫理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道德功利主義”的內在運行機製,其實質是形式上的道義論與內容上的功利主義的混合。但是,中國傳統的功利主義並不完全是現代意義上的功利,它是“以義為利”的功利主義。也就是說,必須以“義”的形式和方式來求“利”。因此,要把中國傳統的功利主義轉化為現代含義的功利主義,必須剝去包在其外的道德形式和裝飾,使其顯性化、透明化和公開化。就像有人所呼籲的:“與其讓人虛偽的崇高,何不讓人真誠地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