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張鋼等人終於熬製出了小肥羊秘方。準備開店前,大家正在發愁該起個什麼名字時,張鋼隨口說了句“小肥羊”,一旁的媳婦當即激動地說:“這個名字好啊,又與涮羊肉有關,吃完了肯定忘不了,又好記,就這個吧。”就這樣,“小肥羊”誕生了。
1999年8月8日,湯料經過改進的小肥羊涮肉火鍋正式開業。張鋼與老朋友陳洪凱共同投資,成為小肥羊最初的創始人。
涮羊肉蘸小料,傳統吃法一傳就是百年。在這種吃法中,附屬原材料配料繁雜,麻醬、蝦油、腐乳、韭菜花,樣樣不能少,調製起來非常麻煩,因此好的涮羊肉店必須配備技術精良的配料師父。沒有調配精良的佐料,羊肉涮久了,湯料會變得乏味。而小肥羊理直氣壯地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不蘸小料吃火鍋,使得小肥羊的火鍋標準化,為連鎖經營提供了極大便利,也省卻了傳統火鍋製作的盤盤碟碟。
除此以外,中式餐飲口味過於依靠廚師,這是中國餐飲企業不成規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百個店一百個廚師一百個味道,不能標準化,也就很難成規模。傳統火鍋配料師父是稀缺物品,遏製著涮羊肉產業的規模化經營。小肥羊湯鍋底料是工業化生產,有條件進行質量控製,也能統一口味。因為統一配送湯鍋底料,省略了廚房加工的過程,也解決了中餐餐廳廚房麵積過大以至營業麵積不足的問題。
而且,張鋼最先意識到采用內蒙羔羊肉作為主要原材料,在加工環節、屠宰環節使用排酸工藝,羊肉排酸後,膻味就降低了,羊肉入湯後就比較鮮香。為此,小肥羊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建立了肉業生產基地。內蒙的羔羊肉和自己獨特配方的火鍋底料做到了可控,小肥羊也就從餐飲行業最難控製的產品角度建立了一定的壁壘。這為小肥羊的規模化、連鎖化經營埋下了伏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直營戰略
小肥羊第一家店,每到就餐時間就人滿為患,僅僅兩個月,張鋼不得不啟動第二家小肥羊,而第二家店也一樣紅火,不停地翻台――這讓張鋼看到了連鎖發展的必要。於是,在特許加盟的連鎖鏈條上,小肥羊在全國一路攻城略地。
2002年,小肥羊的營業額達到25億元,一躍成為中國本土餐飲業的老大。這一年小肥羊三歲了,速度快,規模大,問題也就出來了。
小肥羊的連鎖類似於區域主加盟商的區域管理模式。在前期,這種模式可以化整為零,在各省找一個單店作為一級加盟商,讓其對當地投資者進行言傳身教,在一定區域內打開了市場,每一個店的成功緊接著可以引來更多的加盟者。想加盟的人主要向一級加盟商申請,各地單店主要對一級加盟商負責,總部主要對一級加盟商負責,一般一級加盟商報上來的新加盟者總部都會允許加盟,這樣就減少了很多繁瑣環節,使整個企業飛速發展。但是,由於加盟控製的隨意性太強,造成小肥羊各地形象不統一,財務、預算監控不善,總部與單店溝通過少,責任模糊等諸多矛盾。
代理經營不僅是經營權的簡單出讓,而應包括商標持有者對代理商的有力監管。加盟店要的是利益,而張鋼要的是規模效應,小肥羊總部與加盟商之間出現了矛盾。這時,一些加盟店被曝光出現衛生質量問題,甚至被當地衛生主管部門亮出了紅燈,這些嚴重影響了小肥羊的品牌形象。
加盟店為小肥羊的擴張立下來了汗馬功勞,可如今張鋼不得不在這員“猛將”上動刀子了。從2003年底開始,小肥羊抵禦住了各地不斷要求加盟的申請,大刀闊斧地進行全麵的戰略調整,將前期追求加盟數量的擴張模式調整到專著品牌信譽、確保穩健經營的方向上來。對於各地合約到期又做不好的加盟者,小肥羊一律收回改為直營;堅定地將上海、北京、西安、深圳、天津等五大城市定為直營的戰略城市;同時總部明令,往後隻要是肯德基、麥當勞設點之處,鄰近小肥羊的店麵全部都得直營。
2004年,小肥羊5歲了,加盟服務中心在北京成立,負責嚴格審查每個加盟者的申請要求,掌控和監管加盟店。從2003年以後,小肥羊的加盟店和直營店一直經曆著調整,經過幾年不間斷地清理、調整和規範,小肥羊公司的連鎖店數量已由最高峰時期721家減少到326家(直營店105家,加盟店2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