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越劇概述(2 / 2)

1921年9月—1922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1923年7月,在嵊縣施家嶴辦起第一個女班,到30年代初,女班大批湧現,紹興文戲男班和女班並存,同時出現男女混演,越劇史上稱紹興文戲時期。在音樂上男班沿用[正調],女班創用胡琴定調為6~3的[四工調]。音樂上稱[四工調]時期。

1938年始,女班競相去滬,至1941年,增至36個。而男班逐日衰落,最終被女班取代,自此進入女子越劇時期。以姚水娟為代表的一批越劇從業者進行了變革,當時稱為“改良文戲”,曆時四年。

1942年10月,以袁雪芬為首開始對越劇進行全麵改革,稱為“新越劇”。1944年9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創造“新越劇”行列,以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走上這條路,使越劇產生了極大的變化與發展。音樂上創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調腔](主胡定調5~2)和[弦下腔](主胡定調1~5),成為越劇的主腔,並逐漸形成流派唱腔。音樂上稱‘尺調’時期,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7年,是女子越劇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發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劇。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與扶持下,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經過對劇團實行三改,在組織建設、人才培養、劇目創編和綜合藝術等各個方麵,都取得了巨大的變化與成效。已形成的流派唱腔,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越劇從50年代起,更廣泛地走向全國,成為一個地方戲的大劇種,並對外作文化交流演出。同時在男女合演方麵,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改革的經驗與成績。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十年內亂中,越劇遭到嚴重的摧殘。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特別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越劇由複蘇而振興,劇團紛紛恢複重建,受迫害的著名演員重新登台,前後形成十三個流派唱腔。“小百花”的崛起,給越劇帶來新的生機,流派傳人如星。一批老藝術家的成就得到總結。優秀劇目大批湧現。綜合藝術多方探索,達到新的更高層次。越劇電視劇、VCD、藝術集錦等大量製作發行。越劇更廣泛地走向世界。

在女子越劇再度興起的同時,男女合演急驟減少。80年代後期開始,越劇麵臨嚴峻的挑戰。各地越劇團大部分先後撤銷,專業劇團趨少而精。但在浙、江、滬等地,越劇的群眾業餘活動依然蓬勃開展,越劇,還是廣大人民非常喜愛的一朵戲曲之花。

在新形勢下,越劇界的有誌之士,積極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力爭走向新的輝煌。

本著作以翔盡的史實記述了越劇自孕育誕生、成長演變,到改革發展、成熟繁榮、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及所經曲折成敗的曆史全貌,以饗讀者。

為敘述上的方便,解放後男女合演的實驗發展單獨成章。後作團體、機構介紹並附越劇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