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餘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中國戲曲的百花園裏,越劇是盛開在江南的一朵奇葩。她以細膩的表演,委婉的唱腔和優雅的風格,令人陶醉。越劇雖然從誕生到現在還不足百年,但已是繼京劇和梆子之後的全國第三大劇種,也是浙江省內流傳最廣,深受歡迎的第一大劇種。
越劇起源於浙江嵊州農村。最早是貧苦農民為了生計,使出善唱民歌小調的本領,沿門唱書以乞求施舍。後來,唱書進入城鎮、茶樓、大戶人家的廳堂,最後轉為上台演出,這標誌著越劇的誕生了。
20世紀20年代後,越劇從浙東山間走出,進入寧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間藝人不斷創新,使越劇形成嶄新而又獨特的音樂風格,被廣大觀眾所喜愛和接受。在當時的上海,越劇風靡一時。
20世紀40年代開始,以袁雪芬為代表的越劇姐妹,為了抗日救國,振興中華,樹起新的越劇的旗幟,對越劇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根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的越劇《祥林嫂》,使越劇表演的題材內容有了突破性的改變。為籌集資金自建劇場《山河戀》義演,彙聚了“越劇十姐妹”,在越劇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新中國成立後,越劇走上了全麵繁榮發展之路,流派紛呈,名人輩出。《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紅樓夢》、《碧玉簪》等優秀劇目不斷湧現,還被拍成電影,在全國各地放映。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劇新秀不斷崛起,出現了以茅威濤為代表的“小百花”和許多優秀劇目,如《五女拜壽》、《漢宮怨》等,標誌著越劇又一輝煌時代的到來。
越劇,發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的嵊州市(原稱嵊縣)。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此劇種。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才統一稱“越劇”。
越劇的前身,是19世紀後半葉在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這種曲藝活動了50餘年,是越劇的孕育時期。
1906年春,開始從說唱演變為在農村草台、廟台演出的戲曲形式,稱“小歌文書班”,簡稱“小歌班”,由於藝人全是以務農出身為主的男性演員,故俗稱男班。所用曲調沿用唱書時的[呤哦調],以人聲幫腔,無絲弦伴奏。這是越劇誕生後的小歌班時期,音樂上稱[呤哦調]時期。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藝人初次進入上海演出。幾經失敗後,於1918年開始在上海立足。1920年底至1921年初,組成了越劇史上第一支簡單的專業樂隊,用絲弦伴奏取代人聲幫腔接調,因板胡定弦為1~5兩音,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主腔,音樂上即稱[正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