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等。藝人初始基本上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中華民國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之。
民國6年5月13日,小歌班初次進入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上粗糙簡陋,觀眾寥寥。以後續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藝人們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後,藝術上有所提高,民國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國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較知名的演員,編演了一些引人入勝的新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了五四運動後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到觀眾歡迎。之後,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慣,稱為“正調”,自此以後“絲弦正調”成了主腔;並借鑒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民國10年9月至民國11年,男班藝人相繼將劇種改稱“紹興文戲”,吸收京劇、紹劇的表演程式,向古裝大戲方麵發展。劇目則受海派京劇影響,主要編演連台本戲,在“大世界”、“新世界”等遊樂場以及茶樓、旅社、小型劇場演出。主要演員有小生王永春、支維永,小旦衛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馬潮水,小醜馬阿順、大麵金榮水等。
民國12年7月,嵊縣籍商人王金水請男班藝人金榮水回鄉辦起第一個女班,招收13歲以下的女孩二十餘人。翌年1月14日,該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稱“髦兒小歌班”。民國18年,嵊縣辦起第二個女班,之後續有舉辦。民國20年底開始,一些女演員如王杏花、陳苗仙、呂福珠以及“東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後來滬,但仍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國17年1月起,女班蜂擁來滬,民國30年下半年增至36個。女子越劇的所有著名演員幾乎都薈萃於上海。報紙評論稱“上海的女子越劇風靡一時,到近來竟有淩駕一切之勢”。而男班由於演員後繼無人,最終被女班取代。
各劇團、班社競相編演新劇目。4年間,編演的新劇目超過了400個,劇目題材廣泛,風格、樣式多種多樣,編劇多半曾從事過“文明戲”,劇目一般采用幕表製,當時主要的編劇有樊籬、聞鍾、胡知非、陶賢、劉濤等。劇目內容的多樣化,引起演出形式相應的變化,出現紛紛向兄弟劇種學習的趨勢。當時有的學海派京劇,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劇《明末遺恨》;有的學申曲,如施銀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裝旗袍戲《雷雨》;有的則學習電影、話劇,如姚水娟演的《蔣老五殉情記》《大家庭》,采用寫實布景,人力車上台。在經營方式方麵,破除了封建性陳規,實行經理製,統一掌管前後台。
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旦角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為屠杏花、竺素娥、馬樟花;青年演員如袁雪芬、尹桂芳、範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等,都已嶄露頭角。
民國31年10月,袁雪芬以話劇為榜樣,在大來劇場開始改革。前兩年陸續聘請的編導有於吟(姚魯丁)、韓義、藍明(流)、蕭章、呂仲、南薇、徐進等,大多數是年輕的業餘話劇工作者。他們把進行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民國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戲院進行改革。此後,上海的主要越劇團都投入“新越劇”的行列,越劇的麵貌在短短幾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