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與發展
川劇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它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川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時期,而後兩漢的角抵百戲,為早期的川劇奠定了基礎。戰國名篇《宋玉對楚王問》中有“其為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所謂“下裏巴人”,即是四川民間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稱。據《太平廣記》及《稗史彙編》等文獻記載,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鬥牛》之戲。三國時期,更是出現了四川第一曲諷刺喜劇《忿爭》,可謂川劇喜劇的鼻祖。
至唐五代時期,是川劇最為鼎盛之期,出現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麵。這一時期常演的劇目有《劉辟責買》、《麥秀兩岐》和《灌口神》等。並出現了中國戲曲史上到目前為止最早的戲班,即《酉陽雜俎》中所載的幹滿川、白迦、葉矽、張美和張翱五人所組成的戲班。
從《鬥牛》之戲到宋雜劇《酒色財氣》,曆時千有餘年,它們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戲”,可以視為廣義的川劇。而現代意義上的川劇,應該說是在宋元南戲、川雜劇、元雜劇基礎上的產生於明代的“川戲”開始的。
至清代川劇由昆曲、高腔、胡琴、彈戲和燈戲五種不同的聲腔雜陳,晚清時期,便出現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麵,使川劇麵目為之一新,各類聲腔的特色劇目和保留劇目開始形成。其後的川戲改良運動,成立了”戲曲改良公會”,集資興建了“悅來茶園(今錦江劇場舊址)”、“蜀劇部”等演出場所。由此,川劇藝人自己組織的“三慶會”於1912年成立,也現了康子林,楊素蘭,蕭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達三百餘人。創作上也出現了趙熙的《情探》,黃吉安的《三盡忠》、《柴市節》等一大批名人名戲,流行劇目多達700餘個。
清代乾隆時在本地車燈戲基礎上,吸收融彙蘇、贛、皖、鄂、陝、甘各地聲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其中川劇高腔曲牌豐富,唱腔美妙動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劇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劇幫腔為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語言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後改稱“川劇”。